【字体:      】  打印
陕西日报:老“三线”的创新
来源:宣传教育与统战处转载     发布时间:2022-12-29 14:18    浏览次数:次    

2022年12月28日《陕西日报》第12版

创新发展:老“三线”的创新.jpg

略阳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园建成投用(12月18日摄)。

12月16日,在汉江药业省级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做研究。

秦创原(汉中)创新促进中心一角。

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汉中中心的技术成果和人才墙。

汉中是一座地处秦巴山区的老“三线”城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汉中布局了陕飞、陕钢、汉江工具、汉江药业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汉中以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为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也由此萌芽。

同时,汉中是陕西继西安、宝鸡之后的第三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年以来,汉中科技创新综合绩效评价主要指标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据今年9月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汉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58%,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94%,居全省第1位。

面对传统工业的“沉重”和秦巴生态保护的“约束”,汉中这座老“三线”城市如何走向创新“一线”?近日,记者深入汉中的工矿企业、产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园区,探寻汉中创新发展的密码。

一问创新动力从何而来——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换道超车

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硬公司”)坐落在勉县,“九号信箱”的地址诉说着陕硬公司在“三线”建设时期的辉煌与神秘。然而在改革开放后,这家为航空企业供应零部件加工刀具的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伍,甚至连年亏损。

“企业生存发展要靠真‘家伙’,要有真本事!”12月14日,陕硬公司董事长赵奎带记者参观企业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的新产品时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陕硬公司来讲,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而是一道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为扭转局面,企业“勒紧裤腰带”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接连研发出抑震刀具等一系列硬质合金工具新产品。由西工大、西飞和陕硬公司联合研发的“大型复杂薄壁结构的多柔性匹配切削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去年企业营收超过8000万元,70%的营收源于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入选西飞最佳供应商名单,并已成为汉中市后备上市企业。”赵奎说。

不仅是陕硬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政策引导、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汉中多家“三线”企业持续推进技改升级和新品研发,加快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曾冶炼出“陕西省第一炉钢”的略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以来投资4050万元建设智慧工厂,对选矿、炼钢等环节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改造,从而化解矿山风险隐患,降低生产成本。陕钢集团投资18亿元的中厚板项目和汉钢投资4.3亿元的冷轧热镀项目,持续推动汉中钢铁产业延链补链。汉江药业为解决“陕南缺医少药”问题而成立,该企业投资5.58亿元新建的汉中高端原料药新区项目今年已投产,新建的省级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获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68%以上。陕飞是国家重要的中型运输机和特种机制造企业,为陕飞落地新型号飞机提供支撑的汉中航空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项目,近日获得长安银行汉中分行10亿元贷款,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产业层次的升级支撑着城市能级的跃升。去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战略,构建“3552”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汉中一方面推进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换道超车,打造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科大讯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去年,该企业负责人从来汉中考察到完成签约,仅用时21天。“落地汉中一年多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智慧教育领域推行大数据精准教学,在智慧医疗领域助力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建设,在城市建设领域深入打造智慧园区,持续探索和推进‘AI+’产业新模式。”科大讯飞汉中公司负责人付明磊说。

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汉中积极构建城市新的动力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去年汉中三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产值1629.34亿元,是2012年的3倍,年均增长13.1%。今年前三季度,汉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367.21亿元,同比增长5.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9%。

二问创新机制如何构建——

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两链”融合发展

在汉中市滨江新区产业孵化园,矗立着一座13层的研发大楼。这里是陕钢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钢创新研究院”)所在地。记者进入陕钢创新研究院科创文化展区,只见“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建设钢材制品产业集群”字样的标语十分醒目,各种材质、用途、规格的钢材一一陈列。“在汉中成立陕钢创新研究院,一方面是为陕钢在内的钢铁企业研发钢材新品,助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要发挥陕钢创新研究院的招商引资功能,为研发的钢材新品招引合适的钢材深加工企业落地配套项目。”陕钢创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支旭波说。

汉中和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勉县周家山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临近陕钢生产基地。该企业就是陕钢创新研究院围绕新研发的预应力钢绞线用钢,针对性招引落地的企业。“在西北、西南地区的公路、铁路工程中,很多涉及桥梁建设,需要大量预应力钢绞线。我们看中陕钢的区位、产品和产能优势,就近落户勉县。”汉中和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振勇说,陕钢为企业提供直径12.5毫米的“盘条”,企业将其拉伸、捻制后变成直径15.2毫米的预应力钢绞线。企业一年产能15万吨,目前已获得中铁、中建等工程建设单位的10万吨订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钢创新研究院自2019年9月落地汉中以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8亿元,研发优质碳素钢、预应力钢绞线用钢等15个产品品类、25个钢种牌号、60个产品规格。围绕新研发的品种钢,陕钢创新研究院先后引进弹簧钢丝及钢丝绳、钢丝钢绞线、高炉热熔渣制备无机纤维矿棉等8个钢材深加工产业链项目落地汉中,具备就地配套消化陕钢工业制造用钢60万吨能力。陕钢创新研究院已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被评为汉中市优秀科技创新平台。

据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刘伟介绍,为抢抓秦创原战略机遇,汉中制定出台55条优惠政策,先后建成秦创原汉中(飞地)科创中心、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分平台、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并指导各县区开展分中心建设。汉中组织产业头部企业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院士专家汉中行”,推动科技成果多渠道转化,加速推动“两链”融合由“势”转“能”。去年汉中融入秦创原监测指标考核列全省第2位。

同时,汉中在全省首家以市委名义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谋划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建强用好科技创新服务轴,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以此统筹大资源,拓展大市场,促进大发展。

汉中还创新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面向全社会发布技术需求41个,促成6项技术落地实施,征集的9个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攻克超高硬度合金材料研发等一批主导产业链上的技术难题。汉中举办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完成路演技术成果18项,科研院校与企业现场签约12个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汉中实施“天汉英才”工程,建立4个“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新增“新双创”队伍268个、科技经纪人126名。汉中发挥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组建现代材料、传感器、绿色食药、稻渔综合种养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0个。截至目前,汉中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12.5亿元,同比增长135%。

三问创新主体如何培育——

持续“双招双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可能刘一锋自己都没想到,汉中市委、市政府为了给他及其背后的清华系资源在汉项目做好服务保障,特意成立了专班,而且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锋专班”。这可见汉中市“求贤若渴”。

刘一锋今年28岁,是从汉中市留坝县走出来的清华高材生。他从事智慧能源领域创业和投资,曾入选“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称号。2018年,他积极响应“汉商回归”的号召,在汉中成立八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光伏研发制造业。今年,在汉中“双招双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政策鼓舞下,刘一锋加大在汉中的投资力度,计划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清创八度创新谷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的人才创新谷中试及成果转化基地项目。

在今年5月的项目签约仪式上,汉中市市长张烨讲述了建立“一锋专班”背后的期待:“要吸引更多的清华系企业、高精尖人才,来汉聚智创新、投资创业,与汉中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金融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刘一锋也不负所望,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光电半导体联合研究中心、紫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汉中设立研发平台,清控国创基金等清华系基金在汉中设立投资基金。他总投资4亿元的两个项目目前也在顺利推进中。

感受到汉中“双招双引”诚意的不仅是刘一锋。为推动西交大王宏兴教授团队研发的单晶金刚石项目成果在汉中转化投产,汉中市运用绿色循环发展科技投资基金投资1500万元,并在汉中航空经开区配套生产厂房予以支持。“目前单晶金刚石5G键合材料已实现稳定生产,产品主要用作半导体衬底,用于航空航天、5G通信、生物安全等领域,产品附加值高,且实现了进口替代。”西交大博士、汉中德盟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艳丰说。

为更好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汉中全力打造中央创新区、学研小镇、环陕理工双创园等科创园区,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和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构建“研发+转化+孵化+加速”创新生态链。今年汉中新增Founders Space(汉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个,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汉中中心、汉中颐高互联网双创园、汉中经开区主导产业创新孵化基地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企点、凌聚点2家省级众创空间,年度认定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项目是汉中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抓手之一,由汉中市滨江新区和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致力于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投融资等全方位服务。自落地汉中以来已发布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200余项先进技术,引进十余支创新研发型团队入驻。”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汉中中心技术经理人陈博文说。

今年以来,汉中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汉中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国网备案100家,同比增长85%,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达184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同比增长65%。

“下一步,汉中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推进‘三项改革’为动力,以创新生态建设为支撑,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汉中市委书记钟洪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