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科技动态>专题专栏>历史专题>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 正文
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钱学森、邓稼先到黄大年、李宝田,爱国奋斗精神在科技界薪火相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对国家的忠诚,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对科学的热爱,用智慧和奉献,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奋斗精神成为我国科技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爱国奋斗的时代意义。
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岗位,但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本质应该是一致的。讲奉献,不一定像战争年代牺牲在枪林弹雨中;讲作为,也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作为基层普通的知识分子,不是把爱国奋斗喊在口号中,而应该脚踏实地,立足岗位,把爱国奋斗精神,渗透在自己的工作中。
?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无数烈士以血肉之躯面对酷刑,不屈不挠,有许许多多英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并非钢筋铁骨,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强大?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领悟到坚定的信念是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源泉。
2015年4月的一天,我赴京出差,刚下火车就不幸摔倒昏迷,被车站民警送往医院,抢救清醒后,诊断为“右腿髌骨骨折,左脚扭伤”,医生建议石膏固定膝盖,坚决不能弯曲活动。可是,如果这样处理,那计划赴京办理工作任务将无法完成,只能返程。于是,未报告单位,也未告知家人,自作主张暂不治疗,便悄悄离开了医院。之后,拖着骨折的右腿和淤血红肿的左脚,在随行同事搀扶下,咬牙忍痛,过天桥、爬楼梯,乘公交,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参会,因膝盖不能弯曲,不得不放直腿,坐在报告厅桌下的地面上听完全程报告。在北京的40个小时,艰难地完成了全部计划任务后,乘上返程的列车。回来住院期间,靠手提电脑在病床上坚持办公;出院后不是回家进行康复治疗,而是直接回到单位上班。因为整条腿被医用夹具固定着,每天早上上班时间被两名壮汉抬上楼梯,一直到傍晚下班再次被搀扶下楼,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大楼回家。三个多月靠坐轮椅,拄双拐上班,没有请一天病假,因此得了个“拼命三郎”的绰号。
有同事疑惑“你非混凝土之躯,骨折了不感觉痛吗?”,而当时只是想着一定要完成既定任务,如此渺小的一个信念,产生强大的力量,战胜肌体的疼痛。这次经历,我坚信信念的力量,作为基层知识分子当把爱国奋斗、服务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专业之能融入到岗位工作中,就会有“超人”的能量,支撑我们攻坚困难,勇往直前。
? 使命担当、爱国情怀,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事
不能爱岗,何谈爱国!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出要把陕西富足的科教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我单位主办的一份学术期刊《情报杂志》,就是一类学术资源,借此资源,聚集了一批国内情报界著名专家学者,他们有着强烈的报国情怀,于是,我们以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为己任,致力于推动中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和中国情报事业的繁荣为目标,牵头创办了 “华山情报论坛”,为中国情报界搭建了“学科交融、理论交互、观点交锋、战术切磋,共谋发展”的平台,推动中国情报界“跨界融合”,共同研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情报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情报学理论体系,为国家情报立法、国家情报战略谏言献计,我们提出的 “让中国情报学研究回归正道”、“重构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等观点引起国内同行热烈讨论,被列入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重大研究课题; 我们积极推动“构建国家情报学理论体系”等学术新观点的提出,催生并正在引领着一支中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新学派。华山情报论坛因此成为中国情报界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情报杂志》也入围国际影响力Q1区期刊。正是这种为国谋略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让期刊编辑部这样平凡的岗位工作,彰显不平凡的意义,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渗透到平凡的岗位工作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中见证担当和奉献!
无私奉献、言传身教,做爱国奋斗精神的践行者
“少年强则国强”,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单位业务带头人,“育人”是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少年轻人经常会抱怨因岗位平平而无法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因此感到困惑迷茫。为此,我会经常与职工谈心,特别是鼓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使命担当的爱国精神,树立信奉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帮助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培养岗位自信和工作自信,从而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我会将自身经历和经验体会与年轻同事分享,理解生活就是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工作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淡泊名利,宽容豁达,就会进入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每次交流,总能让他们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我以 “授人以渔”按园丁的角色,精心浇灌每一棵幼苗,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一个观点和数据反复多次,字斟酌句,仔细推敲。大到谋篇布局,小到标点符号,都会耐心细致并面对面进行讲解,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作者的学术疑问,也会用几千字去耐心解答,自己本可用半小时完成的工作,却宁可花五六倍的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进行辅导,也因此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几乎天天都是超时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6·11”工作制(每天工作不少于11小时,每周工作不少于6天)。不张扬不索取,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年轻一代,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当代陕西—党建》杂志2019年第4期刊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