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中国经济新闻网》
“‘十四五’时期,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提升,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亮出了陕西科技创新的 “成绩单”。
冀峰介绍,在科技创新实力层面,陕西实现了量级与质效的双重跃升。目前,陕西已获批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成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1个分中心,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推进建设、研发与转化并行。人才与资金投入更是持续加码,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较2020年增长49.45%;研发经费投入达926.2亿元,增长46.47%,研发投入强度2.61%稳居西部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主持和参与的47项成果斩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项目数等两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二,创新产出水平指数达87.59%,跻身全国第四。
原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陕西在此领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支撑体系。冀峰透露,陕西已完成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空天动力等多家陕西实验室,优化布局235家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经费从40.15亿元增至65.08亿元,年均增速12.83%,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万项,在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49篇,多项基础研究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当记者现场提问“‘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在重大科技攻关方面有哪些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 时,冀峰给予了详细回应。他表示,这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陕西科技工作的重点。陕西通过动态编制 “四链” 融合图谱,建立项目库和需求清单,以 “揭榜挂帅” 模式部署 2300余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今年已突破761项产业链技术难题。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复杂金属基固态复合储氢材料技术全球领先。” 冀峰举例说明,这些技术不仅让陕西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跻身全球前列,更支撑了 “神舟” 飞天、“天问” 探火等国家重大工程,而乡村振兴、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也切实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截至2025年6月底,陕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01件。
产业创新的蓬勃发展成为陕西科技成果落地的生动注脚。冀峰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已聚集1.07万家科技企业和690个科创平台,组建891支 “科学家+工程师” 队伍。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3.71倍、3.13倍,科创板、北交所上市企业达22家,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形成国内最大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陕西走出了全国瞩目的创新路径。冀峰提到,陕西率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形成特色转化模式,11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资产单列管理,4.6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697人凭转化贡献晋升职称。同时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选聘1208名 “科技副总”“科技顾问”,组建100亿元省级科创母基金,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4200亿元。
对外合作的深化让陕西科技创新融入全球网络。冀峰介绍,陕西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落地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52名在陕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居西部第一;2024年面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激增215.8%,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前三。
展望未来,冀峰表示,陕西将立足国家所需与自身优势,持续以改革驱动创新,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交好 “十四五” 答卷并谋划 “十五五” 重点任务,在支撑科技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潘英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