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陕西网》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拥有全国最广袤的富硒土壤资源,84.34%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以上水平,被誉为“中国硒谷”。然而,硒资源的开发并非简单的“靠山吃山”。
近年来,安康市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通过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全产业链技术赋能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传统富硒农业升级为高附加值产业,让农业科技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富民引擎”。2024年,安康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60亿元,带动30万农户增收。
科技破局让资源变财富
“以前种茶全凭经验,现在数据说了算。”对于紫阳县的茶农们来说,科技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硒含量,农技专家根据数据调整施肥方案……通过物联网系统,茶园管理实现了“一屏掌控”。
在紫阳县营梁村木鱼包茶园,紫阳县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吴祥平正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茶园的各项指标。“空气质量、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等数据一目了然。”吴祥平介绍,“一旦发现异常,我们就能立即通知茶农采取应对措施,这套系统在今年抗旱保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受制于地理条件,过去,分散的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一直是难题。如今,科技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
紫阳县近年来强化科技赋能,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建成21个科创平台,培育“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个,设立专家工作站8个,推动富硒茶产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我们运用传感器、云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高效示范基地,通过优化生产模式、实施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快低产茶园改造。”紫阳县经贸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科技手段的运用使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安康的科技突围始于标准化建设。全市制定163项富硒产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让曾经模糊的“含硒量”有了明确规范。
如今,在紫阳高新区,中国工程院王汉中团队的“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年产1吨甲基硒粉,极大解决安康富硒食品硒含量不达标难题。在安康高新区,陕西安康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长安大学研发的“智茶大师”茶饮机,填补了安康智能茶饮设备的空白,也开启了富硒茶从“茶园”到“茶杯”的重要一环,形成了从“原料-产品-服务”的闭环产业链。
“科技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消费方式,更重塑了产业价值。”一位农业专家评价道。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施策,从传统到现代,科技正在为这片富硒土地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中茶所曾建明教授指导茶叶生产
路演赋能让“单项突破”变“系统协同”
实验室里的成果,如何走进田间地头?
安康给出的答案是:“科学家+企业+农户”协同创新。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引入中国农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等30余家科研机构,组建17个科研团队,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落地。2024年,在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技术指导下,这里诞生了富硒拐枣酒、富硒姬松茸粉、葛根红曲富硒片、富硒金花红茶等创新产品,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77亿元。
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安康市以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擎,把科技创新摆在绿色循环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发展定位密不可分。
“不是简单地把技术‘扔’给企业,而是让科研人员全程参与产业化过程。”安康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面对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创新链影响力偏弱这三大产业发展困境,安康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演赋能”之路。
“我们建立了‘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主题,一链一专场,县区全覆盖’的工作机制。”该负责人介绍,“清单式”路演模式实现了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县区(园区)项目的全覆盖,有效连接了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的供需两端。
截至目前,安康已成功举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30余场次,邀请23所高校院所推介科技成果178项,组织企业发布技术需求397项。其中,促成产学研合作协议88项,成果转化协议19项,协议资金达1314万元,更有5项成果直接注册成为科技型企业。
全链升级让“卖原料”变“卖品牌”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富硒产业发展,2021年将富硒食品产业列为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重点培育。通过实施“链长制”,统筹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体系,推动富硒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在石泉县,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培育、园区建设、产业要素聚合等举措,推动魔芋产业“种、产、销”一体化发展。原本廉价的鲜魔芋经过深加工,摇身变为富硒魔芋胶、魔芋代餐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远销日韩等国际市场。
白河县则立足木瓜产业优势,深挖木瓜药食同源特性,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融合链。通过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带动群众在种植、管护、收购、加工等多个环节增收致富,让小小木瓜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果”。
目前,安康富硒产业已构建起“基地+加工+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条:上游建成520万亩富硒基地和1830个产业园区,夯实原料基础;中游培育237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富硒茶、魔芋、包装饮用水、生态渔业、秦巴生态肉业等产业集群;下游创新发展“硒+旅游”新业态,成功打造紫阳焕古“硒茶小镇”、瀛湖“富硒茶谷”等富硒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硒品一号店”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岚皋富硒矿泉水凭借“世界黄金水源地”认证,产品供不应求……全市富硒相关领域注册商标144件,地理标志商标1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件,104个产品获得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品专用标志认证,“富硒产品”已成为安康的亮丽名片。
富民路径让农民从“地里刨食”变“土里掘金”
“在家门口赚钱,比打工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下,这句话正在安康的广袤田野上成为现实。
安康市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融合发展。数据显示,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的高速增长,全市已培育富硒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企业157家。
通过创新“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安康成功将22.8万农户嵌入富硒产业链。配套推出的“富硒产业贷”“茶叶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农户资金瓶颈。2024年,科技特派员开展下乡指导超1000人次,着力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让农户科技种田。
实施“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开发富硒产品300余个;建成112万亩生态茶园、93.7万亩魔芋基地;“安康富硒茶”品牌价值达52.23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品牌第19位;带动60万群众实现“因茶致富、因硒兴业”。
平利蒋家坪茶山
随着“硒经济”的崛起、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能级提升,安康富硒产业正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如今,一条“硒+X”的富民路径正在铺开,让农民从“地里刨食”转向“土里掘金”。
“亿载硒藏今得用,万家笑满汉江滨。”安康市成功探索出一条“科技富硒”之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在秦巴山区结硕果,谱写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农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就是最有力的见证。(记者 李惠茹 叶建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