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记者 张雨晨):6月12日,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青年代表们前往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走进这片中国农业科技的“样板间”,开启了一场农业未来之旅。
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代表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欢迎来到园区的智慧大脑。”讲解员站在智慧云控中心的大屏前,向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代表们介绍。屏幕上,光照、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如瀑布般流动,智慧温室里的情况在此实时显示。这里依托5G技术,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了园区全面智能化管理。比如,当系统检测到某片种植区缺水,会自动启动滴灌设备;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还能提前预判病虫害风险。
“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健康和环境条件,这个想法令人难以置信。过去农民靠经验,现在看来还可以靠算法。种植更高效、精准。”来自巴基斯坦的大卫表示。上合组织国家青年代表们凝视着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在智慧云控中心的蓝色光芒中,看到了农业的未来。
植物工厂里,栽培架上种满了各种作物
不见泥土,不见阳光,只有层层叠叠的栽培架上,生长在植物工厂里的茼蒿、茴香、生菜等作物在LED灯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没有土壤,作物如何吸收养分?”“作物生长周期会更短吗?”大家带着好奇和疑问,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了解到,这里的作物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在此进行工业化、自动化、现代化的生产。
植物工厂采用国内首创的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系统,通过计算机全程操控播种、分栽、采收等全流程作业,构建起“种子入舱到鲜菜出库”的无人化生产闭环。该系统采用立体多层栽培架构,单茬作物生长周期仅需42天,全程仅需4-5名员工协同作业——1人通过智能终端调度生产指令,其余人员专注成品分拣包装。
上合组织成员国青年代表参观植物工厂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吕丹(右)观察植物工厂里的农作物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吕丹用手机拍摄着面前五颜六色的植物“奇迹”。她在得知这里的植物365天能够循环生产,产量是传统种植的15-20倍后十分惊讶:“这里的蔬菜省地节水还能这么高产!我觉得这样的技术会对粮食安全、荒漠绿化有很大帮助。”据悉,杨凌的智能灌溉设备、植物工厂模块、数字育种技术等已开始推广至多个国家。
在杨凌,数据在流淌,机器在思考,作物在“云端”被精心呵护。这里展现的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巅峰,更是一条通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未来农业之路。当“智慧芯”植入传统农田,农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并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坚实的“中国力量”和可复制的“杨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