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西安日报》第01版
从“东方红一号”的摇篮到商业航天的弄潮儿,西安正以全产业链的硬核实力,悄然改写中国航天版图。这座被称作“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城市,已不仅是国家航天事业的“大后方”,更成为商业航天创新裂变的“风暴眼”。
截至2024年6月,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西安已聚集3987家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形成全国最完整的航天产业生态圈,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核心策源地。
全链布局:从火箭轰鸣到卫星织网
西安的商业航天版图,是一部“从零到一”的拓荒史。作为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天基地集聚多家“国家队”和商业航天企业,形成了“火箭发动机-卫星制造-测运控-数据应用”的全链条闭环。
银河航天打造了国内首款柔性太阳翼卫星“灵犀03星”,以平板堆叠构型实现低成本批量发射;中科西光航天构建起全球首个高光谱遥感星座,其“西光壹号”系列卫星可“透视”地表物质光谱,精准服务于农林、环保等领域。蓝箭航天朱雀二号火箭,以液氧甲烷动力叩开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大门,让“太空出租车”从科幻走入现实。
“这里能找到商业航天的所有拼图。”一位航天工程师感慨。从火箭的“心脏”——液体发动机,到卫星的“眼睛”——高光谱载荷,西安企业正以“蚂蚁雄兵”之势,填补国内空白,重塑产业生态。
技术破壁:小卫星撬动大未来
在西安,卫星不仅是“大国重器”,更是“民生利器”。
2024年11月,中科西光自主研发的“鹊华一号”腾空而起。这颗仅75公斤的卫星,以25米分辨率精准锁定甲烷泄漏点,成为全球首颗点源监测商业卫星。它如同太空中的“环保卫士”,让隐形温室气体无处遁形。
技术的锋芒不止于此。天回航天“巧龙一号”发动机,以简化50%零件的极致设计,破解商业火箭低成本量产难题;寰宇卫星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测控“铁三角”,10天内完成3次“一箭四星”组网任务,让“牧星人”从容应对太空“堵车”。就连应急救援也有西安身影——航天宏图的“女娲星座”曾在洞庭湖溃堤时,5小时内生成灾情三维地图,为生命救援争分夺秒。
“我们要让卫星从‘高高在上’变得‘触手可及’。”中科西光董事长秦静的愿景,正通过技术普惠照进现实。到2027年,陕西计划累计建设商业航天领域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20个,申请专利500个,硬科技底色将愈发鲜亮。
生态赋能:星空下的产业共同体
西安的商业航天发展,离不开“雨林式”生态的滋养。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如同创新引擎,将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线爆款”。
中科西光从签约到首星发射仅用5个月时间,跑出了商业航天领域的“西安速度”;银河航天引入本土供应链,引入多家非航天企业跨界转型,织就开放式产业网络。
政策更似春风化雨。陕西出台千亿级商业航天行动计划,构建“西安核心+宝鸡铜川两翼”的产业矩阵;空港新城与中科西光打造卫星总装基地,预计实现158颗卫星在轨星座建设,让“西安造”覆盖全球。
“这里既有‘国家队’定盘压舱,又有民企敢闯敢试。”多位西安商业航天企业负责人形容道。当航天六院发布商业火箭发动机、当星际荣耀研发可回收火箭,西安的商业航天已不仅是产业竞赛,更是国家战略与市场活力的交响曲。■记者 刘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