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中国经济网》
良药一定苦口吗?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这么想。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转一转,你会发现养生达人们喝枸杞拿铁,吃茯苓冰淇淋,硬是把《本草纲目》吃成了下午茶菜单;中医馆里,电子艾贴的温热和艾灸同样舒缓疲劳;就连手机都成了“移动养生馆”,跟着AI练八段锦更带劲儿,智能经络按摩仪更是打工人的“赛博华佗”。
攒个“养生局”、赶个“健康集”,这届年轻人重新阐释中医药的价值,把中医玩出了“潮”范儿,玩成了“顶流”。
不节食不猛练 中医减肥挺“吸粉”
今年是“体重管理年”,“国家喊你来减肥”几度冲上热搜。
生活在“馍都”西安这座“碳水大市”,如何进行体重管理?很多市民开始关注并选择中医特色减重疗法。
当下,西安不少医疗机构开设了“减重门诊”。西安市第五医院(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以中医为特色,通过针灸、穴位埋线、耳穴疗法、罐法、灸法、药物、运动及生活方式指导等多种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运动和行为干预方案。“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即一种经络疗法。”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张翊介绍,它是用特制的针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穴位,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刺激,既可以抑制食欲,又可以促进脂肪分解。
“减肥道路上走过很多弯路,都没能坚持下来。看到身边同事中医调理后有效果,就想来一试。”刚治疗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起初最担心疼痛,没想到基本不疼,很期待疗效。
张医生告诉记者,中医减重着重于整体调理,比如根据体质辨证使用方剂,或代茶饮改善代谢,增加脏腑运化,通过埋线、针灸穴位等调节脾胃功能,增加原动力,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中低强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减少运动损伤风险,还可以融合饮食、起居、情志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从“四肢动起来”到“五脏动起来”,助力实现“科学减重、形神共养”的目标。
“不节食不猛练,中国特色的减重方案更适合国人。希望中医能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帮助更多人管理体重,增一波流量,吸一波粉。”对中医减重门诊的走红,张医生开玩笑说。
这不是文创,这是药!
换季之际,鼻炎患者苦不堪言。
在西安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璇展示了一朵精巧玲珑的“小莲花”,乍看宛如精美的玉雕,垂着古色古香的流苏,散发着淡雅香气,活脱脱就是在旅游景点购得的文创好物。然而,它真正的奥秘藏在内部填充的药粉之中。
“这‘鼻炎小莲花’不只模样讨喜,还特别实用。”张璇说,将具备宣通鼻窍功效的药物研磨成极为细腻的粉末,放置在“小莲花”内部,患者通过深呼吸,让中药粉剂进入鼻腔,借助鼻腔黏膜对药物的高效吸收,不用打针、服药,就能有效缓解鼻炎症状,而且内部药粉可以定期更换,始终保持良好的药效。
在科室展柜中,记者看到很多特色产品,有具备多种功效的香包,或能驱蚊防虫,或可安神助眠;有专为夏天打造的乌梅饮,酸甜可口,消暑解渴;还有特别适合送给父辈的解酒饮,在缓解酒后不适方面颇有效果。
“这都是这两年我们研发的新产品。”张璇笑着分享道:“去年端午前,我们科室几乎全员加班加点制作香包,这可是真材实料,比不知道什么成分的香包好多了。时代在发展,我们也需要更新方式方法,让中医药能够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和喜爱。”
传承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用当代语言解构古老智慧,让疗效与体验并行不悖。传统药粉遇上文创设计,中医药的“苦口良药”正演变为触手可及的“健康美学”。
走!赶个中医潮集
时下,不少西安年轻人喜欢攒个“养生局”、赶个“健康集”。
周末,记者来到雁塔区中医药文化主题街区,这里的“集市”上,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精美饰品、根据传统药方调配而成的香薰蜡烛,让路过的人纷纷停下脚步,一探究竟。
中医专家纷纷变身“摊主”,为大家提供把脉问诊、健康咨询、中医推拿等服务。一位来自省中医医院的老中医正耐心解答围观群众的养生问题,包括药怎么用、饭怎么吃、闲暇怎么锻炼……
摆满中医药拼图的摊位前围满了孩子与家长。这些拼图以中医经典古籍中的插画为蓝本,色彩鲜艳,制作精良。孩子们好奇地拿起拼图,在玩乐中了解着中医药知识。
赶集、摆摊,接地气的方式让中医药不再晦涩难懂,而是自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
除了周末的中医集市,许多社区卫生服务站也通过微展览、小讲座等形式推广普及中医知识,实现了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签约服务、文化宣传5种功能合而为一。据统计,202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量占比达41%,2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建有中医馆,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体验一把到博物馆里“种草”
创新推广玩出新花样,中草药博物馆也成为热门打卡地,市民游客可以来体验一把“种草”,哦,不对,是种草药。
走进西安市太和医室博物馆,悠悠飘荡着的草药清香让人不由得平静下来。环顾四周,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古代医药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呈现古人采药、制药的忙碌场景。
作为姚氏太和医室第六代传承人,市人大代表姚蕤2020年开设了以中医药文化历史为主要展陈的博物馆,“希望将中医药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让大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按照姚蕤的设想,还将开辟一片中草药种植园,既能让大家观赏了解学习中草药知识,也可以体验中药种植、采摘、炮制的过程。“我希望中草药种植园可以在更多地方推广,通过科普、体验、康养等方式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在姚蕤看来,“遵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行不悖。“先认同、再理解、会应用、可创新”,只有吸引更多传承者投身其中,中医药文化才能在传承中创新,持续焕发生机。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4年11月,《西安市中医药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台,西安正在不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构建“科研转化-产业升级-文化输出”的中医药创新发展闭环,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一手抓科技创新,聚焦产学研平台搭建、政策改革和绿色产业链,陕西科技大学联合陕西盘龙药业等企业,获批陕西省首批中医药“双链融合”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重点研究秦岭道地药材的活性成分和新药创制;西咸新区举办“秦创原创新药物成果转化路演”,推介中药制剂项目,搭建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平台。
一手抓文化传播,结合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医药主题旅游线路,药材种植基地参观、中医诊疗体验等推动“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成立“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人才交流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培训基地”,鼓励支持三级中医医院与中亚五国传统医学人才交流互访,宣传推广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从古代的孙思邈到现代的药剂师,从传统的药碾子到先进的纳米技术,传统中医药正在与时俱进,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完成自我革新,以更潮、更接地气的面孔走进人群,为更多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张端 闫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