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破译移植“密码” 护航生命“接力”

陕西日报:破译移植“密码” 护航生命“接力”

——西安交大一附院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地

时间: 2025-04-02 09:3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5年4月2日《陕西日报》第10版

西安交大一附院OPO团队荣获全国十佳单位。

西安交大一附院承办2023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年会。

2022年11月,西安交大一附院吕毅教授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运用磁辅助快速血管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辅助下成功实施3例全肝肝移植术。

薛武军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并讲话。

交大一附院肾移植团队在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中。

交大一附院心脏移植,打开“生命通道”。

交大一附院胸外科成功开展自体肺移植。

9分50秒!西安交大一附院创造肝移植手术世界纪录。

“全智惠民”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基层宣讲培训会。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向健康科技进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捐献与移植专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以学科突破为“引力场”,持续攀登医学高峰。从遗体捐献肾移植全国首家3000例的突破,到磁辅助快速肝移植术破“无肝期”世界纪录,从器官保存低温机械灌注设备的国产突围,到24小时成功完成2例心—肾联合移植术、一个遗体捐献肾脏、胰—肾、肝脏、心脏、肺移植的综合实力见证,这既是器官移植的技术高地,更展现了生命接力的“交一力量”。

生命之托   交一移植学科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突围

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敢为天下先的敢作敢当,一例例“第一”便是一个个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周宪文、刘文善、王文凯、南勋义、陈勇等老一辈泌尿外科人,在西北地区最先开展了肾移植动物实验,并先后将进口的法国鼓式人工肾机和国产平板型人工肾应用于临床。

“不把肾移植搞成功,我们死不瞑目。”建院伊始泌尿外科专家周宪文、刘文善振聋发聩的话,激励着一代代移植人,为了移植事业,不断破冰前行。

水平在实践中提高,技术在探索中突破。西北首例肾移植的“刀锋”划破移植技术的“坚冰”,薛武军教授团队以“微板法交叉配型”等技术开启了肾移植个体化治疗的篇章,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桂冠。

“在肾移植领域,1979年1月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肾脏移植,1993年在国内最早建立肾脏移植专科,2000年成功开展西北地区首例胰肾联合移植,2002年开展西北地区首例肝肾联合移植。2013年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DCD儿童供肾成人肾移植,2014年首次开展西北地区DCD儿童双供肾成人移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肾移植中心之一,遗体器官捐献来源的肾脏移植总数居全国前列。肾脏移植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薛武军教授说。

吕毅教授领衔的磁外科团队,将无肝期压缩至9分50秒,以毫米级操作重写“移植教科书”;2024年,自主呼吸麻醉双肺移植术的成功,使围手术期存活率跃居全国前列……

2022年,医院获批心、肺移植资质,成为具有心、肝、肺、肾、胰腺、小肠全部大器官移植执业资质的医院,肾移植总量已接近8000例,肝移植突破1600例,心脏移植近100例,肺移植近100例,年开展角膜移植手术量跃居全国前列。

当单点技术突破转化为系统性创新,西安交大一附院在移植医学领域构建起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和强大磁场。作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委单位,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打造“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器官移植学科工程创新体系。

不负使命担当,奋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交大一附院面向国家需求,锚定科技创新,移植事业以肾脏移植中心、肝脏移植中心、肺脏移植中心、心脏移植中心在移植领域的多点发力,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利用AI人工智能、医工交叉、医工融合等“金点子”,为移植事业结出“金果子”不断注入新动能。

当机械灌注的器官保存液开始流动,当磁外科器械精准对接,当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展,科技创新驱动器官移植事业不断向前,这座西部医学重镇正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转化为“健康中国不可限量的未来”。

“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学科,凝聚科技力量,激发创新活力。”西安交大一附院器官捐献和移植学科带头人薛武军教授和他的团队是一群“攀登者”,向艰险挑战,向“医学之巅”的高精尖医学领域不断发起冲锋。

突破壁垒   打造器官移植学科体系的“交一样板”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学科、做标准。做学科就是器官捐献专业化、OPO建设学科化、移植学科体系化;做标准就是要建中国技术、做中国标准,按照中国的临床实践制定中国器官移植的临床指南。”薛武军教授在谈及器官移植领域的未来规划时强调,OPO建设是学科体系的核心支柱。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移植医师化”“移植专业化”理念,率先创建器官移植和捐献双专科,构建了器官移植学科工程体系。带领学科实施遗体器官捐献超2000例、遗体捐献肾脏移植超3500例,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引领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学科工程体系发展的标杆。

主持制定《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指南》,主编《中国肾移植临床诊疗指南》75部,分14章,200多万字,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部系统性临床专科技术指南。全面覆盖肾移植所有技术领域,精准聚焦1316个临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凝练形成1854条标准化操作指南,构建成全流程中国技术方案和标准体系,为行业规范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在技术突破方面,打造器官评估标准体系,首创供者到供肾“三维动态评估法”,创建供者评分标准,建立低温机械灌注供肾质量及风险分层标准,创新供肾零点病理分级标准,形成覆盖供者、器官评价及风险预测和指导临床防控的标准化方案。供肾利用率高达97.3%,边缘供肾利用率由68.5%提高至82.3%,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降至7.3%,建立起器官捐献技术实际有效的“中国标准”。

实现器官捐献核心装备自主化,成功研制国内首台智能肾脏低温机械灌注修复系统(LKO-Ⅰ型),实现氧合控制、压力传感、生物标记物检测等核心模块国产化,关键性能指标国际领先,临床应用率90%,保障了肾脏质量,提高移植效果。

突破技术壁垒,研发出华人HLA抗原鉴定及其抗体检测试剂,建立华人HLA抗原库,创建标准化检测技术,与国外产品比较华人覆盖率由85%提高到99%,检测效率提升40.6%,成本降低31.8%,推动我国HLA抗体检测的标准化和普及,实现了国产组织配型及系列检测平台自主创新,破解了“卡脖子”难题。

攻克肾脏移植关键技术排斥防控难题,在国际上首创供者特异性抗体监测、排斥反应预警、临床个体精准化方案三位一体防控体系,急性排斥由11.0%降至6.8%,抗体介导排斥逆转率大幅提升(从52.4%升至90.8%),攻克了排斥防控难题,显著提高了临床移植效果。

为构建器官捐献社会支持生态,医院创新推出“三位一体”公众教育模式。人体器官捐献红十字志愿服务队5年来深入社区开展300余场科普活动,推动志愿捐献登记人数突破10万人;移植受者志愿联盟组织200余名康复患者担任“生命代言人”,形成“受助者助人”的良性循环;“文化传承生命启航”宣讲团走进高校开设《生命伦理学》《生命传递—器官捐献科普》课程,覆盖医学生超2万人次,从医学伦理角度重塑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

临床实践   打造世界一流器官移植技术新高地

24小时成功完成2例心—肾联合移植术、一个遗体捐献者捐献肾脏、胰—肾、肝脏、心脏、肺移植多学科合作完成,是技术实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完美诠释,向器官移植领域的高峰不断攀登。

30岁的患者,反复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被诊断为“肾衰合并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薛武军教授精心部署,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最终得出结论——心—肾联合移植是患者活下去的最佳选择。

器官捐献科主任丁晨光接到捐献信息后,移植团队默契配合,争分夺秒“取心肾”,无微不至“护心肾”,一场生命接力随之展开。

“心脏移植后需要控制患者血压,以减轻心脏负荷;而肾脏移植后恰恰需要调高血压保证移植肾的良好灌注,促进肾功能恢复。二者同时移植,就需要找到一个让心脏、肾脏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才能保证移植手术后的良好效果。”心血管病院副院长闫炀介绍。

第一台心—肾联合移植手术在闫炀、丁小明、李永新、李扬等教授的联合参与下,心—肾联合移植手术成功。

第二台心—肾联合移植手术在有条不紊中展开,闫炀、田普训、丁晨光、李永新等教授,经过8小时的紧张奋战,第2台心—肾联合移植手术也顺利结束。

“24小时成功完成2台心—肾联合移植手术,是对医院管理、技术、流程、质量、协同的多重考验。不仅需要临床医生过硬的手术技巧,更需要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无缝衔接和医护间的勠力同心。通过这两例心—肾联合移植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建立心肾联合移植手术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将交大一附院的经验和技术总结出来,形成共识与规范,让今后的心—肾联合移植手术有参考标准,更好地为广大移植患者服务。”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薛武军教授表示。

吕毅教授带领的肝胆外科肝移植团队和外科“梦工场”团队共同实施的磁辅助快速肝移植术,将肝移植手术的“无肝期”由国际上报道的30分钟—40分钟锐减至9分50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在传统的肝移植手术中,被切断的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需要术者一针一针进行缝合,一般情况下缝合一个静脉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外科“梦工场”研发的血管吻合磁环,在患者身上切断的三处静脉末端套上磁环,等待移植肝脏的静脉在修肝的同时会套上磁环,借助磁的吸力,便可快速实现肝脏静脉吻合、血流贯通、大幅缩短“无肝期”时间。

该项技术在临床成功开展也标志着我国的肝移植技术在特定领域将引领国际肝移植发展趋势。

15年经历3次心脏大血管疾病,命运多舛的患者完成了他的第3次心脏大血管手术,一颗崭新的心脏在他的胸腔中重新跳动起来。

患者匹配到合适的心源。针对患者腹主动脉仍有夹层,传统的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建立方式极有可能造成主动脉再次损伤或不能有效灌注,闫炀教授团队采用了腋动脉—右侧颈内静脉—右侧股静脉插管的方式建立了体外循环,保证了安全的组织灌注,同时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进一步进行组织分离。

在脆弱的血管上进行缝合,就好比豆腐雕花,每一针的针距不能超过2毫米,力度、角度和均匀程度也都必须严格控制,并且还要尽可能快地完成操作。因此,术者每一针的缝合都必须达到快、准、匀、巧的精湛技艺。

随着供心的逐渐适应,患者的血压升至正常范围,体外循环终于顺利停机,手术成功。整个手术历时7小时,移植团队成员配合默契,争分夺秒“取心”,精准快速“换心”,为患者重启崭新人生,也为这个家庭送去新的希望。

一附院肺移植团队通过近百例肺移植手术的深厚积累,2024年成功跻身为全球第三家开展自主呼吸肺移植手术的肺移植中心,2025年初张广健教授团队成功完成西北首例局部晚期肺癌的自体肺移植手术。多学科紧密协作,实现了“无缝隙”全周期肺康复诊疗,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实时监测到围术期加速康复和中西医结合综合管理个体化方案的实施,构建了全链条诊疗闭环,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坚实保障。

69岁的康先生患慢阻肺长达21年,近三年来一直卧床,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肌肉严重萎缩。对他而言,最简单的晒太阳都是奢望,肺移植是解救他的唯一希望,胸外科张广健教授团队在前期充分准备下,为康先生采用了自主呼吸(不插气管插管)全麻下的双肺移植手术。

这项新技术无须气管插管,巧妙地避开了呼吸机相关损伤的“雷区”,最大程度保护供肺功能。通过精准控制麻醉剂量,极大限度减少了肌松药使用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患者术后立即苏醒,第一时间与医护、家人交流,真正实现肺移植的快速康复。

生命不息,希望常在。每一例移植患者的重生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医护团队用大爱与双手托起生的火种,让生命再放异彩。交大一附院通过大量复杂病例的积累,不断刷新着器官移植的生存纪录。

创新,潮涌三秦;发展,动力澎湃。交大一附院器官捐献和移植团队正开足马力、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努力追赶国际尖端水平,向着打造世界一流器官移植学科群不断阔步前行。

(刘炳圻   陈佳琦文/图)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