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咸阳日报》第01版
近年来,三原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有效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政策供给,科教人才“齐头并进、协同增效”。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对接机制和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用人机制,设立5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科研项目、建设创新平台,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做到政策协同和资源共享。组织举办院士专家产业考察、“人才兴咸”大会、“百名博士进三原”、产业专场路演等系列活动。聚焦打通“产学研用”通道,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30多位专家教授纳入三原县专家智库,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县域内的企业已与省内外30多所高校签订了60余项产学研合作协议,有效解决企业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壮大科创力量,创新主体“铺天盖地、顶天立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24年,三原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分别达到152家、110家和15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积极招引建设空天动力、国安九洲等科创龙头企业,链群式提升县内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2024年,全县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3.58亿元,专利申请量500件,授权量320件,企业研发投入3.6亿元,均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95%,显著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县经济稳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转化“无缝衔接、变现生金”。通过举办专项路演,大力推广“以演代评”“以赛代评”模式,激励科技型企业、瞪羚企业与高校院所携手进行产学研合作,牵头组建生物医药、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县域内企业已成功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对接,推动100余项科技项目立项实施。去年,组织推荐相关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6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2项,争取资金近1000万元,为主导产业的创新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同时,通过县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近三年来投入资金已超过1000万元。陕西立高涂料有限公司和天行健生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的项目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陕西联塑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合作的项目分别在咸阳市揭榜挂帅、创新挑战赛等赛事中获奖。
持续优化环境,创新平台“从少到多、由弱变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陕西宏远、陕西空天动力实验测试基地、陕西联塑、白鹿制药等领军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以创促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整合科技信息等资源,建立综合性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服务机构,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力推进省市级科创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陕西宏远实验室荣获国家级实验室称号,天齐公司、恒源食品被评为国家级星创天地,陵前镇、渠岸镇分别被认定为省、市科技示范镇,三原高新众创空间、香溢众创、池阳绿农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市级众创空间及省级孵化器。本报讯(杨晨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