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咸阳日报》第01版
颁布实施《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我市成为全省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地级市;渭城、泾阳省级高新区获批,我市提前一年实现省级开发区县域全覆盖;全年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00多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8家;助力科隆新材成功在北交所上市……
2024年,我市坚持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加强布局、深化改革、狠抓落实,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
秦创原建设成效显著,创新体系效能全面提升
如何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发挥科教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市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给出了清晰“答案”。
2024年是新一轮秦创原建设的开篇之年,我市印发新的《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2024—2026年)》及政策包,促进秦创原先行区建设、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协同增效。
获批“中医药、电子显示”2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和“苹果、羊乳”2个聚集区基地;县级科技局全部单设,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县级科技局全部单列的城市;颁布实施《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我市成为全省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地级市。
……
创新主体向“新”而强;创新机制向“新”而活;创新生态向“新”而优……这是我市持续推进秦创原先行区建设的“天然禀赋”,也是“先天优势”。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凸显
以赛促转是我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缩影。2024年,我市举办第一届“三项改革”成果转化大赛等各类路演活动28场,路演项目208个。西安交大、陕师大、空军军医大学等项目在咸转化落地,西工大、陕科大等项目达成签约意向。同时开展7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训,培训技术经理人500余名,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设立县级工作站,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在彬州、三原设立县级工作站。
科技特派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聚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我市不断壮大“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理人”四支队伍,广大科技特派员走进基层、深耕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据统计,2024年我市先后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00多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8家。
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是纵深推进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的关键举措,2024年,我市正式印发《咸阳市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方案(2024-2026年)》,通过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聚点成线,连通沿渭河科创走廊,“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格局不断夯实。
交大创新港新区落地咸阳高新区,标志着咸阳与西安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渭河成为西安交大的“校中河”,不仅拉近了两地的地理距离,更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共享与协同。
此外,获批省级秦创原咸阳电子显示高能级科创孵化器,“301”科创特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打造镁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益生菌生物制造与研发产业化中试基地……咸阳科技创新能级逐步提升。
2024年,我市部署市级研发平台24个,其中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企业创新主体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2024年,我市持续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全年常态化开展“三送一解”活动,积极引导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级秦创原创新产业聚集区、秦创原总窗口“四链”融合等项目支持。
聚焦“孵、育、引、壮”,我市精准施策,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家单位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24年,是近五年来我市提名获奖最多的一年。科技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创环境全面提升
2024年,我市持续深化创新生态建设,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成功举办第三届“人才兴咸”大会和咸阳市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释放了人才聚集、智力汇聚和创新转化的强大效应,推动了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全国创新能力排名中,我市由2023年的第121位跃升至第104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为优化科技金融环境,我市创新探索金融支持新模式,出台《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资金投资管理办法》,成为全省地级市首批“先投后股”试点单位,并积极参与全省科技金融融资对接会,推动科技金融与创新产业深度融合。
同时,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咸科技”“咸小科”等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成为市民获取科技信息和创新服务的重要渠道。
咸阳将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打好“八场硬仗”,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为引领,构建“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格局,全面融入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咸阳加速落地、开花结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报记者 徐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