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西安日报》第04版
媒体记者和网友代表参观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业。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你好!畅安安,当雨水倒灌至站台,车站该如何处置?”
“车站应执行以下步骤,一执行封站程序,并组织疏散站内乘客;二申请打开两侧站台门排水,机电专业人员短接安全回路后,人为操作打开所有站台门……”
3月27日9时42分,在8号(环)线马腾空站车辆控制室内,站务员向西安地铁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应用系统提出问题,经过分析与思考后,监控屏幕上的畅安安(西安地铁IP形象)给出了详细且精准的故障处置步骤,让参与西安地铁开放日活动的媒体代表们直呼“优秀”。
AI助力 让运维工作更简单高效
从机器人送餐、“机器狗”巡逻到数字人拜年,再到有问必答的DeepSeek,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眼下,西安地铁运营一线也搭上大模型的AI之翼,在打造智慧轨道新标杆路上迈出新步伐。
“地铁运营涉及通信信号技术、供配电技术、机电技术与车辆应用技术等专业,作业标准、规章制度繁多且复杂,十分考验员工的脑力。为了提高运维效率,我们将企业内部知识库导入自主研发的AI知识问答系统,员工可以通过语音与文本交互的方式,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运营三中心技术安全三部副经理张冲介绍道,基于这一功能,地铁又“反向”开发了AI员工训练助手,通过随机抽取知识库内的真题,考核员工的业务熟练程度,帮助其记忆与巩固所需专业知识,并生成个性化培训方案。
不用等设备坏了再修,AI还能“未卜先知”提前“算”出故障发生的日期,让轨道交通更有韧性。
“作为保护乘客的安全屏障,站台门一直以来都是检修的重点。由于站台门长期频繁开启与关闭,造成安全回路继电器寿命降低,为了不影响列车运行、及时更换该配件,运维人员每两天就要对其进行一次检测。”张冲介绍道,AI应用系统的故障预测功能,通过对历年安全回路继电器的电压下降趋势进行计算与分析,可预测出该设备未来的运行情况。
记者看到,运维人员在平板电脑上选中站台门后,AI应用系统自动开始巡查,并给出预测结果“4月17日安全回路继电器有一定概率出现故障”。意味着,运维人员不用再频繁巡检,仅需在故障可能发生的前一日,进行复核与更换即可。更令人惊喜的是,西安地铁AI应用系统通过对以往维修工单等数据的结构化处理与深度训练,不仅能分析地铁运维的高频风险点并推荐维护策略外,还能实现定位故障根源,关联相似案例,推送最优维修方案,以及派单给距离最近的运维人员。
“有了AI助力,我们的运维工作更简单、高效。”张冲表示,西安地铁AI应用系统包括知识问答系统、员工训练助手、故障诊断、故障预测、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云盘六项功能。目前,研发团队正在进行“AI+智能调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列车运行计划,探索多线协同调度策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
含“新”量十足 保障8号(环)线平稳运营
作为西安地铁最“聪明”的线路,8号(环)线运营的台前幕后应用了许多新兴技术与智能化设备。在马腾空地铁站卫生间外,装有一块屏幕——智慧卫生间导视平台,让市民直观了解卫生间占用情况和空气质量。而站务人员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掌握乘客在卫生间的滞留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10时16分,媒体代表们走入8号(环)线的指挥中枢——雁鸣湖车辆段基地智控指挥中心,近距离探访环线精准调度背后的新技术。记者看到,一字排开的6块大屏幕上,展示了车辆段内各股道的作业情况、列车监测告警状态处理、8号(环)线上线列车运行状态与自动洗车区间情况等数据与实时画面,完善的智控系统让地铁运维化繁为简、管理更加精细。
“这里是地铁列车‘归港’与‘启航’的指挥枢纽,在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可实现列车自动唤醒发车、自动回库休眠、自动洗车等功能,运维人员可远程盯控列车运行数据,确保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是8号(环)线平稳运营的基石。”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运营三中心车辆乘务八分部副主任王玮说。
走入检修库的股道旁,一名特殊的“检修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它乘坐着专属电梯“钻”入列车底部,灵活地挥舞着机械臂,用顶部闪着蓝光的“大眼睛”拍摄车底关键检修部件的状态。“通过自动巡检、无线传输、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对于车底或侧面的零部件松动、变形、丢失与存在异物等故障,它都能识别出来并提示运维人员进行更换。”王玮表示,检修班组与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充分磨合,形成了更高效的协同检修模式。
打造智慧车站,优化出行体验;推动数智融合,提升运维效率;构建智能调度,强化安全保障……近年来,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紧紧围绕西安市“深化六个改革” 安排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结合轨道交通实际深挖场景需求,以智慧地铁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市民游客出行效率与出行体验,推动西安市轨道交通事业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令人向往的是,“AI+轨道交通”正逐步构建起西安智慧出行新生态,未来的地铁不仅是“准时的交通运输工具”,还会蜕变成会思考、能学习的“智慧出行伙伴”。■记者 郭沛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