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西安新闻网》
【报告原声】
加强区域科创力量统筹。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布局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有组织开展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与优势产业、创新企业精准对接,夯实产业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建设相对应的创新体系。
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央地、军地、校地、校企融合协作。让企业成为组织科研、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贡献的主体。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健全以服务人才汇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建立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西安市科技金融联盟,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在现场】
创新路上干劲十足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
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量篇幅谋划2025年工作,用词简单接地气,充分体现了政府务实的工作作风。报告多处提到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航天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我很受鼓舞。”市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沈大海说。
沈大海介绍,迎接商业航天蓬勃发展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去年就部署了商业卫星、卫星有效载荷等商业航天业务。“我们的新业务布局和西安市产业规划契合度非常高。”
他表示,作为西安市航天产业链“链主”企业,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将综合利用西安市资源优势,深化与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布局低空智联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航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发挥好“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为西安市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加快培育优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市政协委员、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鹏将手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圈圈画画做了不少标记。“我关注的重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体制打造方面。”
今年两会,王鹏带来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软实力”的提案。他建议,试点开放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民营企业共建通道,筛选生物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光子等重点领域和一些新兴领域民营企业揭榜挂帅。同时建立“高校实验室-民营企业分中心”联合考核机制,推动数据共享、设备互通。
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他建议在民营企业人才引进、人才认定、职称晋升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到抓创新促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受鼓舞。”市政协委员、西安君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远说。
任远告诉记者,这两年西安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丰富、科创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完备的优势,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去年硬科技大会上,发布了西安“硬科技重大突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落地创新成果”等一批本土孵化的有前瞻性、代表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在满足国内重大需求方面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对科技创新企业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创新立市是一种精神,体现了城市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聚焦科技创新,任远建议从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发展等方面着手,继续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构建“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验证”转化链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务实,尤其对西咸新区的发展规划,让我这个在西咸新区生活工作的人深受鼓舞、满怀期待!”市人大代表、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莉告诉记者。
陕西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校孕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三项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与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开放共享的科创中心,组建“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以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以“命题式研发”机制、构建“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验证”的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链条,实现了研发成果即时转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利好,让李莉充满干劲:“报告提出,要支持各类高校院所建立科技产业园,有组织开展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与优势产业、创新企业精准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为我们企业发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有了政府层面的更大支持,我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场外连线】
一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企业
和一场老城区的产业转型实践
3月23日,陕西钛超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教授王伟,再次来到公司位于富阎新区的生产基地,察看试验和生产情况。不久前,该公司研发的润滑产品成功进入陕西钢铁集团供应体系,让王伟对今年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他预计今年公司产值能达到4000万元左右。
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凭借一颗名为“苛刻工况润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的种子长成了大树。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公司专注加工润滑、设备润滑、修复再制造等领域,获得专利授权40余项,破解了润滑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大树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公司创业初期,资金从哪来是个大问题。多亏莲湖科创基金对我们的投资,让我们腾出更多精力专注技术、开拓市场,企业才有今天的发展。”王伟感慨。
他的讲述背后,是莲湖区聚焦老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基金+科创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尝试。2022年,莲湖区财政局、科技局和莲投控股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莲湖科创基金,基金规模1.4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初创期的科创企业。联瑞基金公司又先后成立了嘉兴恒毅基金、联瑞产业基金、联瑞富阎基金,基金总规模突破3.9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先后投资西安易星新材料、陕西钛超润新材料、西安超验科技等10多家创新型科技企业,累计投出资金近9000万元。
伴随投资科创企业数量增多,莲湖科创基金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2023年8月,莲湖区基金孵化基地在大唐西市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揭牌。目前已吸引阿联酋投资局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伊米克(陕西)有限公司、陕西财金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空天宏远基金公司等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入驻,一个现代金融聚集区雏形已经初显。
【落地有声】
着力深化机制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5年,我市将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将加强区域科创力量统筹、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作为增强创新驱动能力的重要抓手,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新动能。
3月6日,市委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机遇,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创新发展需求为牵引,扭住重点、聚力攻坚,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5年市科技局将着力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革,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统领,夯实产业强市基础。其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是四个重要着力点。具体内容包括: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级实验室“沿途下蛋”;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布局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中试验证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积极培育超导、无人驾驶、氢能等未来产业。
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过政策、资金、场景等要素的全方位支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升级晋档。
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成果转化模式,积极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评价”等试点。
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产业-金融”两个循环;积极开展金融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持续完善“股债贷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壮大耐心资本,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广“校招企用”“校招共用”“双导师制”引才育才模式,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雪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