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陕西网》
【编者按】科技创新,双城共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武汉和西安,这两大科技名城,坐拥丰厚的科研资源与无限的创新潜能,正积蓄力量,创新向前。紧扣“高质量发展看武汉”的主题,陕西网白鹿科技精心策划推出系列稿件,计划从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科技智慧照亮基层治理之路等维度,深度挖掘并展现武汉、西安两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非凡成就与广阔前景。
在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作为中国中部和西部的重要城市,近年来,武汉和西安先后通过“引”“育”“留”“用”的全面探索,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
育才用才:科教底蕴护航成果转化
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科教重镇,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流学府。这些院校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广泛的影响力,为国家高科技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西安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也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工科教育方面,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
位于中国中部心脏地带的武汉,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在光电子技术、测绘遥感等前沿科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注重构建全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同时,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2024年2月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条新政,构建全市科技创新网格,配备科技网格服务团队,实现成果供需精准对接。”
丰富的科教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浓厚的科创氛围,这两座中西部新一线城市,都在以高素质人才培育供给、高效能成果转化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
引才留才:配套提升筑牢人才高地
为了让大量高校人才不但“留得住”,还要“留得稳”,武汉于2017年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随着“学子留汉”工程的实施,落户、安居、创业等系列举措发力,截至2024年,武汉已连续6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位列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8位。
在“落户”方面,进一步放宽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条件,对符合武汉“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计划”(含“3551”光谷人才计划、“高端人才聚集工程”)人选的,本人及共同生活的配偶、子女及父母,可申请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在“安居”方面,“武汉青年人才之家”遍布江城,人才租赁房减免房租,符合条件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享受最多3年的优惠。在“创业”方面,武汉持续新增创业孵化基地、强化创业融资支持、擦亮创业大赛品牌,营造更优创业环境……
同武汉相比,西安也在不断落实提升各类配套举措,推动优化创新生态,积极改善“孔雀东南飞”局面。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伴随重点发展“硬科技”产业,着力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目标的明确,西安出台了一系列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旨在吸引集聚更多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人才在西安创新创业,为全市“六个打造”和“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例如深入实施西安“英才计划”,通过大力引进培育和支持资助创新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实现“引导青年人才服务助力西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利用人才引进,进一步为加速发展激活强劲引擎。与此同时,赋予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更大自主管理权;搭建人才创业融资平台;推动市、区联合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无论是武汉还是西安,人才都是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两座城市都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将着眼于优化人才环境,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人才汇聚,共同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从2024年的“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到2025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一词共计出现24次。
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层面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武汉和西安这样的科教大市将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化人才机制改革,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两座城市正携手迈向科技创新的新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