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西安日报》第07版
未央区职教中心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实训课上,学生头戴VR设备进入虚拟养老院练习照护基本功。(记者 程静 摄)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常被贴上“低门槛”“低出路”的标签,但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职业院校正以崭新姿态打破社会刻板印象。
用VR模拟实训、AI精准教学、数字化管理等技术手段重塑课堂形态,让“技能成才”之路愈发宽广。近日,记者深入走访部分职业院校后发现,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着一场颠覆传统认知的变革。
打造VR课堂 养老课用上高科技“助教”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轻抬手柄,领取照护任务,在虚拟场景中就可以开展实操训练……日前,记者来到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采访时,正值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的实训课。这一幕幕便是课堂上的场景。
“李奶奶70岁,有高血压病史20年,神志清醒、语言清晰,生活自理。从居室出去时不慎跌倒,护理员小张听到动静马上来到李奶奶身边。如果你是小张,请你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操作……”
在智慧康养实训中心,黄琪老师下达训练任务后,学生们纷纷戴上VR眼镜,拿起手柄 “进入”虚拟养老院,开始一遍遍练习照护细节。
“这节课的任务是老年人跌倒的应对。学生进入虚拟养老院后,会按步骤开展日常照护,操作不当就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直到做对为止。”通过电脑屏幕,黄琪实时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实训状态。
“以前我听说过VR游戏,但没想到我们学校也引进了VR设备。戴上VR眼镜,我能身临其境地练习多场景照护服务……”根据语音提示,头戴VR眼镜的马萌阳同学轻抬手柄,就能在虚拟场景中开展实操训练。
跌倒应对、湿热敷、用棉棒法为老人清洁口腔、使用热水袋帮助老人保暖……在马萌阳所操作的虚拟仿真教学任务模块中,记者看到,该系统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有老年认知训练、老年照护仿真、人体三维医学仿真等体验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实操训练。
“这是我们本学期新开设的虚拟仿真课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把理论和实操更好地结合,从细节处提升照护技能,为未来的养老护理工作打好基础。”教师黄琪介绍说。
而在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智慧健康养老专业课堂上,虚拟仿真技术同样大放异彩。课堂上的虚拟现实设备成了学生们的高科技“助教”。
在该校虚拟仿真实训室,一年级学生正进行实训。专业课老师邓宇佳利用老年人认知模拟系统,让学生依次体验“定向障碍”。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公园一隅。戴上VR眼镜后,学生李泽一轻轻地向左或向右转动身体,动作非常小心,“我感觉有点晕,找不到方向,心里着急、不安。”
“定向障碍是一种意识障碍,但患有这种疾病的老人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对此并不明白。”邓宇佳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理解患有这种疾病的老人会面临什么样的不便,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情绪,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老人。
虚拟仿真实训 把操作车间“搬进”教室
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训已成为解决职业教育实训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不少职业院校积极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赋能教育教学。
“戴上VR眼镜后,我看到了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在一艘轮船上,准备进行焊接作业,整个场景非常真实。”日前,在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虚拟仿真实训室,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一年级学生田昱斐涵向记者形容了他的实训感受。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虚拟仿真实训室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还原了生产加工的真实场景,让教学各方主体实现参与互动,通过“以虚带实”手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记者看到,田昱斐涵运用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横焊技术,仔仔细细对裂缝进行了焊接。随后,系统对训练作出了详细评价。专业课老师丁东奎结合评价,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课上,学生们还依次体验了车门的面漆喷涂。只见他们戴上VR眼镜,手持设备,“置身”维修车间,仔细调整设备的喷射角度,对车门进行喷涂。大屏幕上,喷涂效果清晰可见。
“有了这些虚拟仿真实训设备,学生就可以反复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进行训练,减少耗材使用,节能环保。将来,面对实物进行实训时,会更加容易上手。”丁东奎说。
记者了解到,该校幼儿保育、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的学生,也运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全方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拥抱时代浪潮 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职业教育遇上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为了培养出“懂技术、善应用、能创新”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们也正在积极拥抱这一时代浪潮,尤其是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和学习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这学期一开学,在未央区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安亚楠便为同学们引入了爆火的DeepSeek,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习,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
“代码错误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阻碍。现在,当我们完成前端界面和后台代码编写后,就可以借助强大的AI工具进行快速查验和纠错,我们再进行错题整理和二次总结,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计算机应用专业2026届学生惠婷枫向记者演示了自己如何借助DeepSeek进行纠错和项目完善。
惠婷枫认为,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走在数字化时代前沿,不仅要学会如何运用AI工具,更要对它们的逻辑原理和运作过程进行学习和分析,将这项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近年来,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教研员们深入多所职业院校,通过教学观察,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积极变化。
职教部主任周洪涛发现,职业教育的课堂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课堂中,学生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周洪涛认为,这种开心并非仅仅源于轻松的学习环境,而是来自于学生在实训中获得的成就感。通过现代化的实训设备和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从而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
此外,他也强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能工巧匠”。
(记者 程静 王燕)
高科技“助教”,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手持设备,即可“置身”维修车间,仔细调整设备的喷射角度,对车门进行喷涂……据本报记者调查,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聚焦新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融合,锚定课程创新,为师生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学习服务。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来源广泛、学习需求多元、缺乏实操性、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因素,偏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模式,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限制学生应用新技术提升实操能力,难与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相匹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长期发展潜力。与之相较,在VR模拟实训、AI精准教学、数字化管理等技术手段加持下,不少职业院校开始开设虚拟仿真课程、设置虚拟仿真实训室、引入DeepSeek进行学习,正在打破传统的“黑板教育”。一方面,高科技下的“沉浸式”实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弥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降低职业教育教学实操本身的成本与风险,减少教学对实体耗材的依赖,让学生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使学习更有趣和高效。另一方面,新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学生学习潜力,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本身更个性化与人文化,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从传统教具到高科技“助教”,职业院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新的是技术,升级与变更的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即在数智技术渗透于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职业教育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因材施教,并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维度转向多维能力认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探索热情,让其真正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由此,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要真正在职业教育领域用好新技术,除了传递知识,还要转变师生的思维。下一步,在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同时,让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不断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驾驭工具的能力,才能真正推动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晋钰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