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陕西网》
“从0到1”,从走出实验室到落地生产。在西安这片科创力量丰沛的土地上,一批“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已形成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电芯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集群,助推西安硬实力科技发展。
记者实地探访西安高新区曲率引擎硬科技企业社区,看“硬科技社区”有多硬核。
“机械臂”+“双眼”=?
当智能机器人拥有“视觉系统”,能够准确地感知三维空间,识别物体大小。伴随着“即控系统”,进行抓取、移动等指令。而这样的“双眼”+“大脑”运用到制造业中,会是怎样的改变。
在西安中科光电视觉智能检测系统实验室里,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系统测试。
“我们在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上增加了摄像头,可以对工件进行扫描,提取工件的精细结构,并进行识别哪些位置需要进行焊接。”西安中科光电市场主管赵健向记者们展示着焊接机器人上的部件。
据了解,焊接机器人在“视觉系统”和“即控系统”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快速识别和处理复杂环境中的物体,还能为机器人提供智能决策的原始数据,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能力。
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作业规律是由人设定的某个动作,当指令启动它就只会重复这一动作,而由中科光电设计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将待焊工件的三维模型输入到它的软件端远程处理,识别焊缝、自动匹配焊缝工艺参数,实现一键全自动焊接。
“我们设计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并且通过仿照人的思维,实现自主识别、决策、规划运动轨迹,解决焊接任务中下料误差、组对误差、焊件变形、装夹位置偏差等问题,使得工业生产更高效、优质。”赵健说道。
目前,中科光电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已投入生产、销售,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军工等多个领域。西安中科光电董事长吴易明表示,将继续秉持创新精神,深入探索无人驾驶领域,开发出更加智能、安全的无人驾驶。
用“火眼金睛”见所未见
漆黑的柜子里放着什么?在中智科仪,采访团们观赏了一场有关科技的“魔术秀”,当“火眼金睛”来到现实,见所未见的奥秘都在这一个小小的“相机”里。
“我们的手持式穿透成像仪就是利用了光的时间差,可以在透火、透烟雾等场景下实现长视距穿透成像。”中智科仪常务副总经理金鹏程介绍道。透过成像仪,原本隐匿于柜中的花瓶瞬间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为什么能看见柜子中的花瓶?据金鹏程介绍,成像仪在开启时会发射纳秒光脉冲,光脉冲会先到达箱子表面,再进入箱子内部。到达箱子表面时,光脉冲被反射掉90%,进入箱子内部的10%光信号,到达花瓶表面后会被再次反射,由于箱子表面反射的光先往回走,水果反射的光后往回走,会形成3至5纳秒的时间差,门控相机就通过时间差,选择有用的微弱信号进行成像。
作为国内首台套商业化“逐光”皮秒时间分辨门控相机的研发者,中智科仪的产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商业化产品的空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逐光”。
“在消防救援中,它可以穿透火势和浓烟识别生命体征,提升现场指挥和搜救效率;在警用侦查中,它可以穿透车窗识别车内人员,提高执法精准度、安全性和效率;在智能交通中,它可以远距离穿透浓雾弥补监控短板,增强复杂环境监控效能。”金鹏程介绍。
目前,中智科仪的产品分为科研应用和行业应用两大类。科研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内科研单位,填补了国外技术限制带来的空白;而行业应用产品则通过大幅降低成本和体积功耗,将技术引入消防救援、自动化制造和交通监控等领域。
智能“红外” 在黑暗中感知世界
智能车载辅助驾驶、油田智能哨兵、森林智能防火......中科立德作为西安光子产业链重点培育的企业之一,在多行业运用光子技术,实现科技成果到市场的转化。
记者了解到,中科立德核心技术涉及远距离高精度多光谱智能成像测量、复杂光机研制、精密转台控制、轻量化AI大视场弱小目标检测识别以及智能医学红外诊断筛查等方面,形成精密光机元件、光学镜头、红外热像仪、光学视觉导航吊舱、多源融合反无光学雷达、医疗诊断设备等产品,并成功配套于多家企事业单位。
针对在夜间驾驶中,出现的光线暗淡、视距显著缩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大大降低,滥用远光灯导致视觉暂时丧失等问题。中科立德推出车载辅助驾驶系统,双光融合摄像头、红外夜视摄像头搭配AI算法,通过红外夜视摄像头具备较强的穿透烟雾性能,准确识别和区分行人、车辆并预警,让夜间驾驶如同白昼般明亮清晰,为驾驶者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行车体验。
近年来,西安依托自身雄厚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将“硬科技”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西北首个硬科技创业基地,西安高新区曲率引擎硬科技企业社区,加快构建完善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集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硬科技雨林生态”的培育滋养下,西安硬科技企业正加速成长。(文字/刘思琦 摄影/刘一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