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陕西日报》第08版
2月11日,小朋友在空军军医大学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郭诗梦摄
本报记者 郭诗梦 通讯员 陈涛 李微铭
这里有1.2亿年前的动物头骨化石,也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这里有来自废品收购站的老旧仪器,也有从故纸堆里淘到的珍贵文献……这里就是空军军医大学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口腔医学博物馆”)。
口腔医学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铱民牵头创办,是目前陕西唯一的口腔医学博物馆,记录着千百年来口腔学科的发展历史。
2024年7月,口腔医学博物馆被西安市科协评选为“年度十大优秀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12月,口腔医学博物馆被陕西省科协评选为“年度优秀科普场馆”。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博物馆?
1993年,赵铱民作为中国口腔医学修复学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在东京第一次参观了日本齿科大学博物馆。
“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历史遗迹:日本人用木头雕刻的全口假牙;牙科医生最初钻牙用的钻子;早期简陋的口腔治疗设施……口腔医学的艰辛发展历程,以实物形式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赵铱民感慨。
在那之后,赵铱民又两次去参观这座博物馆。第三次参观结束后,他萌发了一个念头:“陕西能否也有这样一座博物馆?”
于是,他开始一点点留存资料,整理口腔医学发展的素材。
这并非易事。
许多旧器材、旧设施家里没处放,他就找一间房子存放。一旦这间房子要拆,他又赶紧把这些“宝贝”挪回家。
一次出差回家,赵铱民发现自己多年来的精心“收藏”统统不翼而飞。询问才知道,家人嫌这些东西占地方,已经卖给废品收购站了。
“我赶快找了辆吉普车,一路开到废品收购站,把这些‘破烂’又买回来了。”赵铱民笑着回忆,从那以后,再有家里人或者办公室工作人员处理废品,他都会亲自过目。
现在,口腔医学博物馆展出的很多20世纪的技工设备和医疗器械,都是他从废品里发掘出来的。
2004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重新规划时,赵铱民极力建议医院建造一座口腔医学博物馆。多次讨论后,口腔医院的规划蓝图里,为博物馆留下位置。
2019年6月,口腔医学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
每件展品都有故事
口腔医学博物馆分13个展区,收藏着亿万年前至今、来自44个国家的万余件展品,时间跨度之大、展品数量之多在各类口腔医学博物馆中罕见。
丰富的馆藏凝聚着不少人的心血。
为了收藏口腔医学的中国古书,赵铱民和医院研究口腔医学史的教授李刚四处搜寻,找到明朝薛己撰写的《口齿类要》等在中国口腔医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书籍。
“见到可以珍藏的口腔医学文物,你若买得起,可以把它买来送给博物馆;如果很贵,请你告诉我,我去买回来。”赵铱民的提议得到了不少参观游客的响应。
一位北京游客参观博物馆后非常感动,回北京后在一个古旧市场买到一百多年前美国制造的牙科椅,专门用车送到西安。来自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从世界各地为口腔医学博物馆收集文物。
“能否开辟出一块当代最具标志性、引领性的口腔医疗技术藏品专区?”随着口腔文物不断增加,赵铱民开始新的思考。
赵铱民首先想到了瑞典籍医生、被称为“现代口腔种植学之父”的布伦·马克教授。了解到赵铱民为建设口腔医学博物馆所付出的努力,布伦·马克深受感动,决定把自己从事种植牙研究的1000余件珍贵物品无偿、永久地捐献给口腔医学博物馆。
2014年,布伦·马克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决定把办公室的所有物品一并捐献。2015年,布伦·马克的妻子按照遗嘱,将相关物品送到了西安。
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如何让博物馆说话,成为广大民众走近科学、提升素养的体验基地和学习课堂?
赵铱民和同事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虚拟演示、人机互动等,让枯燥、专业的口腔知识变得简单易懂、生动有趣。
“我们开展过‘牙齿的奥秘’等近20个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1分钟看懂牙病’‘走进口腔世界’‘我是小牙医’‘刷牙小课堂’等多个科普项目,向广大群众普及口腔健康知识。这些讲座和项目,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群众的喜爱。”赵铱民说。
截至目前,口腔医学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多所院校、数千名学员的思政教育和科普任务2万余人次,累计接待国内外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各界学者25万余人次。
“‘为世界建馆、为中华立碑、为口腔书史、为民众启智’是我对博物馆一直以来的期望。我会继续收集藏品、不断丰富博物馆内涵,将口腔医学博物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口腔类‘大学校’。”赵铱民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