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渭南高新区产业集群成势 发展活力迸发

华商报:渭南高新区产业集群成势 发展活力迸发

时间: 2025-01-23 14:08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5年1月23日《华商报》第D4版

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瞪羚企业9家,渭南市首家、全省唯一的“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省级智能印刷包装装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这里落地。

这里是创新服务的“试验田”——996项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大厅,“提前介入+远程指导+联合勘验”压缩勘验时限60%,“一个机构+三项制度+四重角色”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体系护航企业稳步发展。

这里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全年新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270.18亿元,超10亿元项目8个;3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4亿元,储备政策支持项目77个,总投资180.7亿元。

2024年,渭南高新区聚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创建目标,以链式思维强龙头、建链条、促特色、成集群,着力在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沃土”上深耕细作,培育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两主导”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两特色”的现代产业矩阵,为加快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强大动能。

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走进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制造车间,宽阔整洁的厂房内摆放着各式各样已经组装好的印刷机。“我们的设备广泛应用在各类食品、药品、日化等包装的印刷,其印刷色数达到10色,可以更加精准、智能地还原图案色彩。”陕西北人党群工作部部长赵智平介绍。

以陕西北人为龙头,吸引44家重点印刷包装产业链企业聚集,所生产的高端凹版印刷机、印刷机械控制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服务国内90%以上软包装印刷企业,印刷机械相关产品畅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升级产业链、重塑价值链的重要途径。瞄准这一目标,渭南高新区不遗余力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持续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在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土方机械装备、北人印机为链主的印包装备、康铖智汇为核心的航空零部件装备、开沃为代表的汽车装备产业集群,逐步构建起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格局。

在食品制造领域,形成以中粮粮谷、五得利和中垦华山牧等传统食品产业为基础、中国酵素城国家级生物发酵产业特色区域为载体、秦云农检为技术支撑、白鹿严选直播电商为服务平台的食品产业集群,为发展植物基食品、微生物发酵食品、特医特膳功能性食品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以铂力特和益信伟创前沿新材料、陕煤高分子材料、海泰电子液晶显示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特别是随着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陕西省航空航天金属增材制造创新联合体的获批建设,渭南高新区更加具备承接3D打印“研产销服”一体化企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健康、人形机器人等下游应用细分领域项目的先发优势。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以中国工程院李校堃院士团队生物疫苗和生长因子研发应用、岳达天润药用生物质萃取、华创合成创新药孵化、利君中成药研发生产、中康航健全过程健康管理等为主导的生物药、化学药、中医药和医疗服务四大板块齐头并进,展现出新兴产业聚“势”、传统产业跃“级”、未来产业谋“远”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

渭南高新区还依托1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高能级平台,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促进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精准衔接、深度融合,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聚力增效。

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10月30日,工信部发布《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集》,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作为“科技创新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这也是渭南市唯一入选此次典型案例的产业园区。

与产业集聚“同频共振”的是创新驱动。近年来,渭南高新区瞄准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需求,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

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源泉。渭南高新区积极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等计划,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对辖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进行摸排梳理,积极支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奖励,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核心骨干力量不断壮大,集群式发展态势明显。2024年,渭南高新区6家企业成功获批陕西省特色产业链项目,7家企业19个项目获批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陕西秦云农检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区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超30%。

创新平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渭南高新区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规划布局各级平台建设,围绕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质量双提升的总体目标,梯次接续,压茬推进。2024年以来,渭南高新区先后组织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等3家依托单位积极创建省市科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持续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特别是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秦创原陕西科技大学(渭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024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及省级航空航天金属增材制造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的落地,有力推动科创资源汇聚成势,让渭南高新区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跃升。

人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保障。渭南高新区坚持“实用急需”原则和“高精尖缺”导向,向区内重点企业征集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校招共用”机制,做强做优服务保障,推动建立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建成107个中省市创新创业平台,组建37支秦创原“三支队伍”,开展人才引育、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合作70余项,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下了坚实人才基础。

厚植优质营商环境沃土

“大家有什么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提。”2024年12月17日,渭南高新区召开“聚力高新·政企同心恳谈会”,认真听取企业代表意见建议,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

2024年,渭南高新区以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以企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创新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服务110”专线、助企帮扶专员、规范入企执法检查三项制度,主动当好企业“大管家”“勤务兵”“贴心人”“护航员”四重角色,全力护航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的当下,渭南高新区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优营商环境,积极培育孵化载体、升级平台功能、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政务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成长烦恼”,为企业发展精准滴灌、解局破难,努力把营商环境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搭建惠企助企“新平台”。着眼让政策举措跑在预期成势之前,加快构建“母子基金+参股+直投”的基金投资矩阵,以投行思维设立了天使投资和3D打印二期两支基金,基金总规模3亿元。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研发,建成国家增材制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123个优质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花落”渭南高新区。

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纵深推进服务提质、环境提升、效能提速,创新推出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家早餐会和包联服务“联企”、驿站“便企”、专员“驻企”、企业服务110专线“护企”、政银一窗通“惠企”、入企执法检查备案“安企”等服务“组合拳”,持续提升服务“软环境”,全力践行“无事不扰、随叫随到”的承诺,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如沐春风”的舒心服务。

夯实投资兴业“硬支撑”。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布局以水、电、路、气、讯等为重点的基础性要素保障和住、教、医、休、商业服务等功能性设施,持续改善投资“硬环境”,为企业大显身手营造“如鱼得水”的发展环境。

到目前,渭南高新区开展“企业服务日”34期,开展入企政策服务305次,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70余项。214项事项纳入服务系统办件8684件。推出“13+N”一件事特色套餐服务,办结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130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工业标准厂房分割登记试点,帮助265家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18.15亿元,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00余万元。

如今,步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渭南高新区,将继续瞄准新的高度奋勇攀登,聚力产业、创新、人才、开放、改革“五个高地”建设,大力发展县域、民营、开放型、数字“四个经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把高质量发展的底子打得更稳更牢,为续写更为精彩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实基础。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