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日报:市科协:做好科技科普 赋能乡村振兴

汉中日报:市科协:做好科技科普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 2025-01-16 10:3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5年1月16日《汉中日报》第06版

通讯员 赵炜 李一鸣

市科协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统筹全市科协系统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围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为民办事服务成效等方面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科技科普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文章”。

科普服务 小支点撬动农民科学素质大提升

坚持做好农村科技志愿服务和科学普及工作,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生产一线“把脉问诊”。2024年聚焦广大农民关注关心的衣食住行、生活生产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科普问答和科普服务200余场(次)。指导开展“追光行动—乡村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项目,选派宁强县10名乡村女童前往北京、20名女童前往西安参加“她·未来”女童科学营活动。引导县区科普大篷车重点向山区小学巡展,发挥5个乡村学校科普馆作用,让科学点亮山区孩子们的梦想。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营员招募工作中,将60%名额分配给乡村振兴示范县、重点帮扶县,用点点微光为脱贫地区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全市“3+4+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开展“一业一策”“一户一法”的助农“科普点餐”活动,组织动员市内涉农领域科技专家人才近200人,在县区各镇村开展预约式、订单式培训。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活动,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进农村、进校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涉农特色产业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农产品电商培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先后动员全市农技协组织46个,开展涉农活动163场(次),服务群众31100余人(次)。

科技赋能 小平台驱动乡村振兴产业大发展

坚持平台搭建、服务引领,团结动员全市科协系统人才和资源赋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授课,进一步提升全市科协干部推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水平。全年支持建设基层农技协组织4个,打造农业产业类科普示范基地5个,围绕茶叶、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广泛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围绕乡村振兴领域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68篇。组织对申报涉及农业产业领域的37个专家工作站进行工作指导,最终推荐命名17个。从单位办公经费、科普项目经费中落实6万元支持南郑区濂水镇熊庙村“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

加快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实现科研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专家与农户零时差指导、零门槛服务、零费用培训。截至目前,全市13个科技小院通过省级评估。新推荐申报科技小院6个、优秀科技小院2个,1个科技小院入选2024年陕西省科技小院建设提升计划,支持2个争创国家级命名。联系2名国家级科学家组建产业顾问组分别到留坝县、西乡县开展科技服务,以高端力量支持脱贫县产业发展。依托学协会特色建设项目,组织涉农学协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指导。结合“学术金秋”开展水稻“两防一喷”防控现场会、陕西水稻全程机械化现场观摩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50余项活动,汇聚全市科技人才资源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定点帮扶 小资金推动为民办事服务大效能

投入5万元资金在定点帮扶的勉县温泉镇中坝社区开展“科普惠农、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围绕技术咨询、农技服务、医疗服务、乡风文明等,全方位助力帮扶社区“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邀请专家到温泉镇开展元胡春间管理技术培训,为群众免费发放农资。组织元胡种植专家对该镇农业生产服务队、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和种植大户代表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着力打通科技科普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为社区购置道德积分银行兑换一批物资,以“存美德、挣积分、取实惠”的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融合、与乡风文明共建、与基层治理衔接。依托社区两委—居民小组长—群众网格工作体系,开展常态化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每季度评议评选2名清洁先锋、20余名农户,并进行示范表彰,引导农户形成讲清洁、爱卫生、讲公德的良好风尚。

科普惠农孕育新动能。在社区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1个,完善科普图书、科普宣传等设施,成立社区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温泉镇“乡村振兴健康同行”惠民义诊活动1场,围绕安全出行、秸秆禁烧、防溺水、防电诈等日常科普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6场,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面向群众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