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西安日报》第06版
陈小勇
日前举行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完善支柱产业硬科技支撑体系,创新模式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对未来工业发展具有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意义
2024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工业互联网、通用AI、机器人为成熟度最高、整体规模最大的三个未来产业。当前,发展工业互联网对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提升产业内外协作效率赋能。信息的沟通交流是产业间协作、产业内协作、部门与部门间协作、人与人之间协作等各种类型协作的核心。互联网在信息获取、存储、计算、传输、应用、反馈等各个方面具有空前的效率,它将信息沟通交流面临的“时空”约束降低到了极致,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协作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协作效率,为工业领域的分工深化与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是为拓展产业市场空间赋能。互联网构筑的虚拟空间实际上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地,超越了地理空间边界的阻隔。运行在工业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空间中的市场能够直接将区域市场整合为一体化市场,从而使得工业企业无论在地理空间中置身何处,都能享受到工业互联网拥有的市场规模。
三是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赋能。专业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延伸产业链的过程。通过专业化,工业企业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进行外包,专注自己的核心优势领域;同时可以站在全产业链的视角,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当企业变得更为专业,企业所有的资源就会向更为专业的领域聚集,更多的资源就能保证专业领域获得更多的试错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充分条件。
工业互联网的三个发展要点
——数字化。数据要素是新型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是工业企业融入互联网经济的前提条件。工业互联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物理载体,从理论逻辑来看,工业互联网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向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将数字技术融入研发、生产、管理、财务、销售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实现经济活动过程和经济活动结果都达到最优。数字化为最优计算提供了数据基础,而智能化为最优计算提供方法支持。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算力水平不断提升,工业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算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数智方面的技术创新,打造异质性的算力水平,实现数智研发、数智生产、数智治理、数智销售,从技术应用企业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变。
——平台化。互联网时代企业有两个活动空间——地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企业呈现出“大脑”在虚拟空间,“身体”在地理空间的姿态,企业的“大脑”负责指挥企业的“身体”。企业在虚拟空间的“大脑”是以平台的形式存在,依托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因为虚拟空间中的平台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和规模是无限的,从而基于一个平台企业就可以发展出一个超级产业集群——虚拟集群,例如淘宝、京东等企业就是范例。
怎样用好工业互联网
一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建立互联互通标准体系,建立工业网络接入标准,制定统一的工业网络接入行业标准。推进5G在工业应用场景的应用,做好工业云技术支持。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比如:针对技术选型困难,帮助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和战略目标,基于现有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选择出合适的技术;针对数据孤岛与安全问题,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以此来解决数字孤岛、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问题。
二是利用工业互联网推进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协同发展。利用工业互联网先进信息与通信技术打破企业间的信息壁垒,比如,利用5G技术实现工业设备的实时数据传输,从而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产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利用工业互联网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建立工业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促进产融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链发展需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用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链向创新链升级,借助供应链金融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提供支撑。最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是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造虚拟产业集群。依托“链主”或“龙头”企业,搭建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多边交互、资源共享、增值分享型平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实现工业企业、非工业企业以及客户等多元主体在平台的集聚与协同。利用工业互联网所构筑的虚拟空间超越地理空间边界的属性,充分发挥虚拟空间中的市场功能对于地理空间中企业的全辐射。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实体企业实现“大脑”发育的温床和营养库,利用企业“大脑”在虚拟空间的聚集,指挥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间的企业“身体”,实现地理空间中企业的高效率协同,从而形成新型的“线上”“线下”协同型产业集群。
四是注重场景应用引领。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在教育、医疗、健康、饮食、家居、社交、娱乐、阅读、交通、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创新应用场景提供了充分的市场规模支撑。利用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倒逼工业互联网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拓展,实现从企业到客户的生态化发展。
西安如何发展工业互联网
“十三五”时期,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并投入使用,5G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建设5G基站14928个,西安工业云平台上线运行,部署SaaS产品81个,平台注册总用户15190个,工业和信息化融合更加深入,在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深入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智能生产、服务延伸、供需对接、协同合作新模式的发展。2022年10月2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的《西安市“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继续深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带动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西安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显著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西安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进一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尤其是加强与全国工业互联网的对接和融合;第二,大力加强平台体系建设。为更多平台企业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支撑,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改造;第三,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西安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这就需要西安进一步优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一方面能够留住高校培养的本硕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西安工业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增量。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