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硬核”科技 助力抗击疫情(视频)

陕西“硬核”科技 助力抗击疫情(视频)

时间: 2020-03-26 09:54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20年3月25日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播发“陕西“硬核”科技 助力抗击疫情(视频)”。欢迎点击收看。

2020年3月25日 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公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积极利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人脸识别、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研发出了新冠肺炎定量检测工具、人脸识别测温可视化系统等产品,为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和聚集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郭佑民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还是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影像诊断组成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郭教授团队夜以继日科学研究,仅用了十天时间编著了《新型冠状病毒影像学诊断》学术专著,网络免费下载量在15万次以上。与此同时,郭教授团队与合作伙伴紧急开发了新冠肺炎定量检测工具。

郭佑民
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影像诊断组成员
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

拿肉眼评价,尤其是多病变时候,要数个个,费工费 时费力 还不一定准确。那么 有了这个定量的工具,就拿新冠肺炎来讲,我至少可以告诉你病变在什么地方 病变多大,病变是什么密度,性质是多少,然后在演变过程中,可以定量评价。

这些成果的短时间推出,得益于郭佑民教授长期对肺部影像学深入研究的结果。2013年郭佑民教授团队牵头组织了国家卫健委关于 “数字肺”的重大行业专项,课题组成员包括了像北京协和、四川华西、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10所知名医院。构建3万多病例数据库,在国内首次初步建立中国人“数字肺”模板,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郭佑民
全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影像诊断组成员
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

我们这个项目把肺内重大疾病都包括了,所以应该是有非常雄厚的研究基础,然后在这次突发传染病面前,我们尽快的把程序 软件进行一些调整,进行优化,所以很快就出来了。

西安交大一附院主任医师金晨望

它有几个最核心的要素,第一既然要学习,就需要全和多的数据,这个数据可不是一般项目组能拿到的,而且必须得有代表性;第二 你怎么告诉计算机,哪些是疾病哪些不是疾病,需要很多特别有专业知识的放射科医生来画,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

目前该系统
已经包括湖北在内的
全国近百家医院得到了实际应用


史河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爆发流行阶段,做CT病人很多 工作量比较大,给医生很快速比较,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就非常直观,这是它最大的优势。

任转琴
宝鸡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把对宝鸡地区13例确诊患者我们主要是回顾性分析,从首次一直到住院、出院,动态的观察,分析完效果非常好。

围绕着疫情控防救治,我省科技部门2月初紧急启动了8个新冠肺炎应急防治专项,优化诊疗技术和治疗手段。


  •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项目组先后在武汉武昌医院和火神山医院救治危重病人150余病例,临床研发的核酸病毒检测试剂盒也获得了国家注册。


  • 陕西中医药大学研发团队提出中医药诊治方剂,在武汉方舱医院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得到了各方好评。

赵岩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 省科技厅厅长

我们陕西省的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科技人员,都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科技支撑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开展工作就是围绕着,科研联合攻关、企业复工复产,还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目前做了一些工作。

新冠肺炎到底从哪里来,自然宿主又是谁?


在基础研究领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雁妮教授团队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搜集了目前国内外所有基因库中21个国家近200例新冠病毒和其它类别病毒的全序基因序列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揭示各类病毒与新冠病毒间所隐藏的关联与潜在价值。

李雁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多媒体与数据工程研究所教授

从大量大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来看,新冠病毒和穿山甲身上带冠状病毒最像,它的相似度达到了85%多,很多人就说是菊头蝠 可能不一定,大数据算出来的结果就是穿山甲,高度相似。

病毒源头寻找,还要结合生物学家做进一步的解释研究。基因序列是一种特别长的字符序列,属于大数据当中的一种,李雁妮用了十年时间对这种超长的大规模字符序列,在大数据算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追踪病毒变异路径,研发新冠病毒检测与治疗药物,提供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已经提交科技部并转交国家科技攻关小组疫情防控专班作为决策参考。

李雁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多媒体与数据工程研究所教授

这个算法我是几年前就提出来了,而且也是在国际顶会上我发表了一些重要我的成果,而且我为了做这个研究,我之前也做好有相应的工具,这个才使得我这个研究可以做。目前在所有的公开的文献报道,国内外还没有做这个研究。

最近, 西北工业大学的宿舍公寓和图书馆闸门出入口,安装了带有测温功能的人脸识别终端设备。

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处工作人员 吴杨

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为了做好在校生返校的(准备)工作,我们在人脸识别现有基础上安装了红外测温的模块,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我们学生防控的管理效率。

这些设备是西安第六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公司以人工智能为依托,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分析等多项应用及核心技术,曾在国际权威人脸识别评测体系中打破世界纪录。公司创始人是一位90后,疫情期间,结合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公司改进产品功能,用了十多天时间就研发出带有热成像动态测温模块的面部识别人工智能门禁系统。

刘闯
西安第六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这个是人脸识别测温可视化报警系统平台,一旦测量出异常温度人员的时候,会在平台上有直观的报警显示,我们本身也可以支持戴口罩的面部识别,我们的测温精准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我们可以达到正负0.1度。

如今,这款带测温的人脸识别终端已经在上海、河北、四川省市的社区、学校、企业园区等场所投入使用。

成都某写字楼物业工作人员

这款设备比手持测温枪更方便 快捷 准确,在疫情期间为我们大厦节约了很多人力和时间成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科技部门全力统筹科研资源 ,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引领做大做强我省医疗卫生领域相关产业。

赵岩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 省科技厅厅长

加强基础研究,在新的诊疗技术上还要下功夫。我们也会在明年重点产业创新链上专门设置传染病学的创新链,同时我们也在启动的十四五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当中也要做传染病学,我们要更加大力发现培养锻炼,我们科技界在传染病学方面的人才团队,及时的激励他们,让他们更加的把成果写到科研一线,更多的为陕西卫生健康体系,健康陕西,贡献力量。

记 者|王宏伟

摄  像|卫向阳

今日点击原创作品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