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相关决策部署,到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文件,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体现了两个关键词:融合创新与深化改革。我们相信这两个关键词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部署和走向。
融合创新的两个政策方向
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技术与资本融合是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重要着力点。
(一)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专利权人中,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的比例达41%,这项指标在2022年是27.5%;其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比例分别为60.8%和68.1%,分别是总体水平的1.5倍和1.7倍。
一是注重搭建产学研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平台。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委陆续印发工信厅联规函〔2024〕240号、工信厅联企业函〔2024〕174号、工信厅企业函〔2024〕221号、工信厅通装〔2024〕42号等文件,启动“百园百校万企”创新合作行动、2024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2024年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系列活动,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以专利产业化为目标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相关部署要求,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相关部委,相继印发4项具体落实政策措施,包括《建立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实施方案》(国知发运字〔2024〕3号)、《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国知发运字〔2024〕5号)、《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国知发运字〔2024〕6号)和《关于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若干措施》(国知发运字〔2024〕21号)。
同时在《2024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计划》(国知联办〔2024〕6号)和《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年度工作指引(2024)》(国知发运字〔2024〕7号)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专利产业化为目标,全面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推动高价值专利与企业精准对接、加速转化。具体地,建议大家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进一步关注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加速专利产业化进程、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统筹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和竞争等具体措施落地。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中试创新和平台建设。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1号)和《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4〕346号),旨在通过系列措施,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中试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快垂直领域中试平台建设布局,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工信部联原〔2024〕181号),提出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材料,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前沿材料等,到2027年,建成约300个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目标。
(二)促进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决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2024年相关政策重点关注创业投资、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风险分担和补偿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和信用信息的数字化治理等方面。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4〕31号)和《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国办发〔2024〕15号),分别从支持专业性创业投资机构发展,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优化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政策等方面,以及加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支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信息联合实验室等方面,支持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体制。
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科技部等在2024年围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提高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通过“创新积分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型企业聚集等,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包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金发〔2024〕11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金发〔2024〕2号)、《财政部等4部门关于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的通知》(财金〔2024〕60号)和2024年8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的《“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促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深化改革的三个关注领域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在2024年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可进一步关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赋权改革和科技评价改革。
(三)修订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
修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3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修订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新办法在提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效率、加强监督评估的同时,提出全过程目标管理和坚持成果导向验收,即围绕拟解决的重大问题,以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牵引,加强关键节点考核,强化科技成果的“实战性”,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和产业竞争力。
根据国科发资〔2024〕28号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进一步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工信厅高新〔2024〕45号),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进一步明确专项管理实施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则,包括项目指南编制、项目申报、评审及立项、过程管理、中期检查、综合绩效评价等环节,确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顺利实施。
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新条例于202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第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以联合资助的模式投入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合作与多元化投入机制;明确基金管理机构可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项目制定专门的申请与评审规定,以探索非共识原始创新项目遴选机制;同时释放了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信号,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四)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2020年启动的职务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40家高校院所试点单位向科研人员赋权成果超4000项。2023年,试点单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36.25亿元;对科研人员的现金、股权奖励为9.33亿元;同时在国家层面试点示范带动下,全国有28个省(区、市)积极开展相关改革,试点高校院所达700家。
2024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印发《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资厅产权〔2024〕6号),按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注重实效,依法合规、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赋予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目前首批试点项目已进入转化实施阶段。后续建议关注赋权改革由试点单位推广至全国高校院所的政策动向、国有企业赋权改革试点典型案例,以及赋权改革与激励分配、资产管理、技术入股、税收征缴政策之间的协同经验和问题等。
(五)持续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
《决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出“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和“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求。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都是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牵头起草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科技成果评估规范》(GBT 44731-2024)和《科技评估人员能力评价规范》(GBT 44726-2024)正式发布实施。其中,科技成果评估规范围绕五元价值评价维度,按照分类评价方式,提出科技成果评估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流程。相关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科学识别、量化科技成果价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积极实践意义。
综合来看,融合创新和深化改革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词,值得持续关注。本文主要以国家相关部门在2024年印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进行梳理和回顾。我们也将秉持系统观念、长期理念、专业态度,持续跟踪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改革动态和政策实践,为大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