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富平现代农业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专家。自担任渭南市科技特派员以来,深耕柿子产业技术服务一线,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一系列举措,为富平县乃至渭南柿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焦产业痛点破解技术瓶颈
富平尖柿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期面临品种混杂、炭疽病高发、栽培模式落后等三大产业问题。杨勇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团队构建了“品种优化-模式创新-病害防控”三位一体技术体系。在品种改良上,他积极引进太秋、阳丰、抗病尖柿、红光辉等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头技术实现品种更新。在技术创新上,研究出主干形、篱壁形、矮干连体等适合机械化操作的新模式,其中抗病尖柿篱壁形示范园亩产提升30%,采摘效率提高40%。在病害防控上,针对炭疽病这一柿子产业“顽疾”,提出了“全域防控、全时防控、综合防控”的防治策略,通过监测病原菌消长规律,集成“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调控”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园发病率从30%降至5%以下,商品果率提高12%,大幅提升了种植经济效益。
创新服务方式 强化示范引领
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杨勇创新性地构建了“试验站+合作社+企业+农户”四级协同创新服务模式,让技术、组织、市场和生产四个关键环节高效联动,形成一个从“科研”到“增收”的完整闭环,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他在富平现代农业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建立柿子示范园,引进培育新品种、研发示范新技术,展示甜柿及涩柿品种10多个,参与培育出了柿子新品种“大辣椒”尖柿和“太秋”甜柿。与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等合作,共建柿子核心示范园6个,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2024年,杨勇带领团队在富平县杜村镇、曹村镇等地建立柿子示范基地,重点推广抗病尖柿标准化栽培技术,并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辐射带动周边500亩柿园提质增效,户均年增收达2.3万元,显著提升了当地柿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农户收益。
灵活培训方式提高农技水平
针对柿农技术需求分散、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特点,杨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柿子冬季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各类种植管理培训,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20余场次,培训农户超8000人次,大幅提升了当地农户柿子种植水平。2024年借助陕西广播电视台“致富大赢家”栏目开展专题讲座6期,单场直播观看量突破1000人次。他秉持乡土人才要“育得出、用得上”,坚持“传帮带”培育模式,手把手指导农户学技术、强本领,指导的10余名农户已蜕变为独当一面的当地“土专家”,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截至目前,他带领的技术团队服务已覆盖富平县12个乡镇及周边5个县区,带动发展标准化柿园1.2万亩。
积极搭建平台提升产业价值
作为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负责人,杨勇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富平柿子产业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2024年牵头承办的第八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吸引6个国家1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同期举办富平柿饼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促成技术合作项目8项。连续多年参与主办中国柿产业论坛,持续提升“富平尖柿”品牌影响力,2024年富平柿饼区域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通过搭建各类交流平台,不仅引入甜柿栽培、智能化加工等先进技术,还成功推动富平柿饼出口韩国、东南亚等地,年出口量达500吨,实现了产业价值的倍增,为富平柿子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杨勇在科研领域不断发力,带领团队攻克柿子产业技术难关,近三年完成科研项目5项,发表SCI论文8篇,其主导研发的“柿子优质高产栽培及柿饼安全加工技术”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他还积极推动产业科普建设,指导建成中国柿博物馆,并坚持每年更新实物标本,让博物馆成为展示柿子产业文化、普及农技知识的重要平台。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派一名专家、建一个团队、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科技特派员使命担当,为渭南柿子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
(采写:雷辉;编校:曾春华;审核:张胜康;报送:奚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