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增安)作为全省首批获批建设的产业创新聚集区,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以“一心五区”(安康高新区为富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旬阳高新区、紫阳高新区、汉阴经开区、石泉经开区、平利经开区为富硒产业开发重点区)空间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培育驱动、四链融合支撑、区园协同发展,将全产业链技术赋能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起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构建创新生态,加速推进融合改革。聚集区以“平台+科技+产业”一体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获批为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通过整合全市高校、科研院所、链主企业等各方资源,与安康学院合作建设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安康市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总平台(秦创原安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平台集中布局,促进资源下行、需求上行,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改革。
聚集创新要素,持续完善支撑体系。加强内外联动和上下协同,推动政策、项目、平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聚集区聚集。市级层面出台《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二十条支持政策》,旬阳高新区、平利经开区等结合实际出台了聚集区支持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建立“一县一业科技包县”机制,全方位赋能富硒产业发展。围绕富硒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争取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和富硒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8项、2310万元。创新实施科技赋能“三个一”机制,为包括富硒食品产业链在内的全市9条重点产业链配备了科技创新团队,每个链主企业配备一名科技副总,每个入链企业明确一名科技顾问,其中为富硒食品产业链配备了15名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为24家涉硒重点企业配备了科技副总和科技顾问,带动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52人、团队17个。出台市级“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持续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获批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富硒产业高能级科创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三类平台“零的突破”,2024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创新基础持续夯实。
实施倍增计划,推动创新主体壮大。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建立重点科技型企业一对一包联机制,确保政策快速传递、精准落地,为重点科技型企业配备企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推动科技型企业队伍持续壮大。2024年以来,聚集区内新增富硒领域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招引落地企业2家,兑现科技型企业认定奖补资金196万元。聚集区内聚集企业达115家,其中科技型企业79家、规上企业达到59家,创新主体“梯队效应”逐步显现。
加速成果转化,持续释放创新效能。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根本任务,紧紧扭住常态化路演总开关,持续打造“周周有对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主题,一链一专场,县区全覆盖”的路演模式,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和技术供需对接活动。2024年以来,举行富硒食品产业链项目路演和供需对接活动16场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3项。登记富硒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1.77亿元,认定发明专利13项,1项成果获2024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区内引进转化王汉中院士团队的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成果、招引落地西交大杨水云教授的纳米硒生产技术成果、诞生安康首台“智茶大师”茶饮一体机,实现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深化产需对接,稳步提升产业质效。把产业发展壮大作为聚集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将“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深度结合,组建市、区两级科技招商队伍,围绕富硒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目标,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壮大产业规模。2024年以来,聚集区开展产需对接活动超26场次,引进落地了“南山酒庄富硒拐枣酒产业园”“年产2000吨泸康富硒拐枣酒产业园项目”“宏宝莱饮品西北基地建设”等富硒产业化项目24个,总投资32亿元,为富硒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秦创原富硒产业创新聚集区将持续聚焦创新驱动、链群融合、生态培育,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突出产业特色、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富硒产业创新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