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紫微:科学知识的普及本身就是一种丰收
手持卷尺与电子游标卡尺,在田里一蹲就是数小时,烈日烤得卷尺发烫,手臂因反复抬举而酸胀,但每一组叶片长度、叶柄色泽、球茎横径的数据背后,是作物基因与环境对话的密码,不容丝毫懈怠。然而泥土中的故事远比书本生动,示范站不仅是试验田,更是农民与科技的对话窗口。一位皱纹深刻的老农蹲在田埂上,长久注视我们用专业工具测量他种了一辈子的大白菜。他反复追问:“姑娘,这‘紧实度’咋量出来的?是不是越紧实的菜越好卖?”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我们当场演示测量流程,并解释品种特性与市场需求的关联。当老人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触碰我们绘制的生长曲线图时,他眼中闪烁的光亮,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科技落地的价值——科学知识的普及本身就是一种丰收。这段与土地和作物相拥的时光,让我懂得:农业科技的生命力,永远深植于田间地头,在俯身丈量每一株作物的虔诚里,在农民指尖触达知识的渴望中。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数据的累积,更在于心与土地的联结—它催促我们未来无论走向何方,都要让知识扎根泥土,让智慧反哺大地,因为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是生命最本真的重量与希望。
段红艳:双脚沾泥的实践,才是科技赋能产业与生态最深的根系
在示范站前辈的带领下,我深入参与了日常饲喂、病麝跟踪观察、饲养管理辅助、数据采集整理、环境观测记录、以及协助开展一些基本的疫病防控科普宣传等工作。我亲眼见证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养殖业。从精准的饲料配比研究到基于数据分析的健康监测,从环境富化设计以减少动物应激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初步应用,科技的元素无处不在。我协助记录的一组组数据,可能将成为优化养殖方案、提升麝香品质的科学依据;我耐心向养殖户讲解的一份份简易科普资料,或许就能帮助他们避免一场潜在的病害损失。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并非高高在上,其生命力和价值正体现在解决生产一线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使我更深刻地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科技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既能提升产业效能,又能降低环境负荷,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重返校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夯实专业基础,未来希望也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微薄却真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