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四措并举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渭南市四措并举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时间: 2025-08-11 17:2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一体改革硬仗 

今年以来,渭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1234”思路,加快完善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用人体制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硬仗取得显著成效。

“一套机制”强保障。坚持机制统筹引领,协调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开展调研、专题听取汇报,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分工方案》,建立了8个方面45项具体工作清单。召开了全市推进会,定期调度研判,强化市县协同,22个成员单位迅速行动、细化措施,各县(市、区)主动融入、对标落实,做到了谋划部署“一盘棋”、责任落实“一股绳”。出台了《渭南市促进“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支持引导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双轮驱动”强动能。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首批渭南重点实验室批复建设,热等静压技术中心西部唯一,截至8月8日,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624家,认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40户,万德科技、蒲城海泰等新产品实现国产替代,11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50家科技型企业纳入升规培育库给予重点支持。石羊农科加快北交所上市,木王科技申报新三板挂牌。全面改革市级科技项目设置,新增“揭榜挂帅”项目“强龙头”,“特色产业链”项目“延链条”,“三项改革”项目“促转化”,全社会研发经费网报32.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引进科技型企业13家,引导4家企业2亿元投资落地渭南,形成了“西安研发、渭南转化、园区落地”新模式。首个柿饼国家标准富平柿饼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全省第三。

“三位一体”聚合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积极打造“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矩阵,举办路演活动7场次、路演项目80个,签约校企合作项目32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21.87亿元。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配备副校长430人。渭南师范学院组织了“百名博士企业行乡镇行”,陕铁院与渭南国控精工等6家市内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渭职院、渭南技师学院分别与比亚迪、吉利汽车联合举办“比亚迪定向班”“春笋班”,“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组团式”招引教育、医疗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121人,引进事业单位人才273名。深入推进“双千计划”,设立科技副总“编制池”,实现“编制在高校,服务在企业”。

“四链融合”促发展。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农创谷大荔核心区正式运营,科创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建成开放,食品产业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富平羊乳深加工技术中心和数字化育种基地建成,渭南科技抗旱保丰收经验登上央视《焦点访谈》。陕西生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入中科院天津所等7家科研院所,精细化工产业创新聚集区加快创建。全省首条氢能源公交汽车在蒲城运营,韩国圆益半导体二期建成试产,填补西北地区高纯度电子气体的产能空白。渭南科创基金累计投资9家企业6700万元,“先投后股”项目启动试点。秦创原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成果发布暨项目签约等活动成功举办,入选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助力全省增材制造产值增长22.4%,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下阶段,渭南市将持续发力,精准调度,努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是推动创新聚势突破。高质量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建好用好渭南秦创原总平台、省级中试基地等平台,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体系。二是引领产业聚链成群。加快羊乳、精细化工聚集区建设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建好增材制造聚集区支撑全省千亿增材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依托华鹰航空等企业引领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聚能起势。三是吸纳人才聚智兴业。出台全市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方案,引进紧缺特殊人才,选派“科技副总”,激发驻渭高校院所人才活力,赋能渭南高质量发展。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