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锚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目标,聚焦协同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深化、科技攻关突破、产业创新升级、人才引育优化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形成“全链条联动、全要素赋能”的创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建立统筹协同机制,下好改革“先手棋”。改革能否落地,关键在统筹协调。汉中市建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牵头抓总、专项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机制,谋划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将教育、科技、人才重点改革任务纳入“一盘棋”整理谋划推进。针对改革中的堵点卡点,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研判、靶向施策,推动政策落地“不悬空”。主动对接省级政策、争取支持,推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高校院所、高能级平台、科技型企业协同联动,形成“向上链接、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一体改革格局,建立和完善了《全市招才引智评价细则》《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的指导意见》《汉中市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工作指引》等8项政策文件。
健全产教融合体系,提升创新“源动力”。聚焦产业需求优化教育供给,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需求转”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陕西理工大学强化一流学科建设,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7个紧缺专业,撤销15个与区域需求脱节的专业;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新增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撤销6个市场需求趋缓专业,打造医养健康、现代物流等4个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省级陕南生态康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多渠道校企合作模式,从企业引进人才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个,从人才供给、产业技术改造、新产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
深化科技攻关体系,锻造创新“强引擎”。科技创新是改革的核心驱动力,汉中市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完善科技产业对接机制,开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编制工作,摸清产业发展现状,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用好企业出题、产学研协同解题机制,梳理发布市级“揭榜挂帅”技术需求23项,立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6项,同比增长12%,推荐申报2025年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4个。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2025年已举办路演活动10场,转化科技成果135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283万元,同比增长173%,新培育中试基地4个。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18家省级瞪羚(潜在)企业和科技领军潜力企业培育库,实施领导包抓跟踪培育机制,助力科技型企业从“幼苗”长成“乔木”。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搭建区域“协同圈”。汉中市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牵引,积极融入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撬动区域协同创新“强磁场”,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深化与秦创原总窗口联动,探索“研发在总窗口,产业在汉中”发展模式,支持企业建立离岸技术研发中心、离岸快速反应中心4个。构建“3+高校院所+N”协同机制,定期组织县区、企业与西安高校院所对接,对接达成20余项合作意向。聚力建设秦创原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聚集区,聚集涉及航空装备制造上下游企业236户、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0户,通过政、校、企联合模式组建了陕西理工大学汉中航空制造产业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端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推动陕甘两省三市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注入强劲动能。建立科技金融定期会商机制,落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政策,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11%,培育50户上市后备企业,着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引育“新高地”。产业升级,人才先行,汉中市打出“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积极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开展“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专项申报。组织企事业单位赴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组团式”招聘,精准引进人才124名,实现高端人才“靶向落地”。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今年已开展等级认定9114人取证700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取证530人,同比分别增长72.22%、71.70% 、122.69%,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新命名26家市级专家工作站,建设8个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支持陕西理工大学推行“科技顾问”“科技副总”制度,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产业技术需求“双向奔赴”。
面向未来,汉中市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主线,强化跨领域政策协同,推动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同频共振、精准发力,充分释放叠加倍增效应。以先行先试的开拓精神、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常抓不懈的攻坚韧劲,在主动求变中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