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改革样本: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双百企业”,其改革实践做法《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入选案例集。
《改革样本: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由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担任编委会主任,国资委改革办会同国资委新闻中心和《国资报告》杂志组织编写。全书共收录了148家“双百企业”鲜活改革实践案例,展示了广大“双百企业”聚焦“五突破、一加强”的目标任务,在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效。
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全资二级子企业,是我国专业从事煤炭地质与勘探、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研发,在装备与工程领域具有突出综合优势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0多年来,西安研究院始终以引领煤炭科技进步、支撑煤炭安全高效开发为使命,以解决煤炭地质勘探及煤矿安全领域的重大疑难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煤炭资源综合勘探、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山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钻探装备研制、地球物理勘探和绿色矿山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领域,研发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质保障技术和装备,为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西安研究院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驱动要素,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引领煤炭地质保障领域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注重创新研发投入,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西安研究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尤其是对具有先导性、前瞻性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双百行动”开展以来,西安研究院科技研发累计投入3.94亿元,其中2019年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0.53%;在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及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解决了众多行业技术难题,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奖39项。
二是创新科技产业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安研究院构建了以煤田地质、水文地质、物探、钻探4大专业为基础的“研发中心+业务所”科技产业模式,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速度,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2020年上半年,西安研究院实现科技创新收入2.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36%,较2019年同期增长33.27%。
三是产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公益属性与技术创新实现有机融合。西安研究院搭建了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产业平台,创新采用“技术研究+资本投入”运作方式,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开展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标准示范工程,构建了地下与地上一体治理、同步推进的新模式,打造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采煤塌陷地治理“任城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二)规范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企业管控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西安研究院经历了由科研事业单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再到公司制企业的多轮次经营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一是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治理体系。西安研究院坚决落实将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决策重大事项的前置程序,保障了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党委书记、董事长实现“一肩挑”,实施交叉任职,党委委员多数进入公司经营管理层,落实了党建工作进章程的工作要求,推动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
二是推进治理体系规范、高效运行。西安研究院构建了外部董事占董事会半数以上的规范董事会结构,有效保证了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和价值判断工作机制的实现;建立了董事会决议跟踪落实及后评估制度,通过采取定期和专项跟踪问效机制及追责机制,做到决策事项落实反馈率达100%;实行经理层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制度,确保董事会决议落实到位,通过聘任、考核和奖惩等方式对经理层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探索推行经理层人员市场化选聘。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下,西安研究院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先后对总经理及2个副总经理岗位实施了经理层市场化公开选聘工作,其中从企业外部选聘了1名经理人。通过实行任期制管理及构建与业绩贡献相匹配的结构化薪酬体系,西安研究院推动形成了市场化选拔、考核、激励、约束经理层成员的竞争机制,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
(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着力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西安研究院以“双百行动”为契机,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改革,重点推进选人用人和考核分配机制变革。
一是改革干部选聘任用模式。西安研究院引入竞争模式,将公开选聘推广至中层干部。2019年,西安研究院对60个中层管理岗位实施了公开竞聘,新进入中层岗位17人,占比为28%;对16名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或退出,干部调整退出率达到27%。
二是改革岗位分级认定模式。西安研究院组织开展全员岗位“三定”工作,设立了技术、管理、营销、技能4个人才岗位认定序列,修订了97个管理岗位说明书,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及资格认定要求;推进实施了岗位分红激励,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干事创效活力。
三是改革绩效考核分配模式。西安研究院建立了以岗位浮动工资为主的综合工资分配机制,将年度考核转变为季度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考核模式,不再以一次考核定一年,进一步完善了绩效考核体系。其中,季度考核权重占40%,作为下一季度绩效工资调整的依据;年终考核权重占60%,作为部门奖金总额分配的依据,年终考核不再对季度考核分配结果进行补差。
三、改革成效
西安研究院坚持科学研究与科技产业并重,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核心竞争力和管控效率持续提升,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发展质量实现显著提升。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西安研究院经营质量实现了持续快速提高。尤其是2020年以来,西安研究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工作,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稳步推进改革创新,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实现了疫情防控与改革发展“双胜利”。截止2020年6月底,西安研究院实现营业收入9.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25%,实现利润总额0.87亿元,同比增长6.0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91万元/人,同比增长5.18%,创效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活。通过改革干部选聘模式,西安研究院改变了选人用人方式,建立了中层干部公开竞聘机制,以“笔试+面试”的科学竞聘模式,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通过改革分配模式,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中层干部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达到3.5倍,员工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达到9倍,研发人员平均收入与其他人员平均收入之比达到1.22倍,实现了收入“能升能降”,激发了核心骨干人才的干事热情。
三是创新成果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聚力科技攻关,西安研究院在煤炭地质保障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其中,自主研发的ZDY15000LD型井下坑道定向钻机,2019年在神东保德矿创造了3353米的沿煤层超长贯通定向钻孔世界纪录;自主设计施工的DZ01井是我国中深层地热能单井换热式开采第一井,并创造了我国中深层地热能单井同心管式换热开采的最大井深,突破了地热能绿色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提出的利用“阻水帷幕”实现烧变岩水害区“保水采煤”绿色开采新思路,突破了以往采用“留设安全煤柱”只管安全、不顾资源的传统做法;首创的“双位双向孔序优选引流注浆”帷幕技术,在陕北张家峁煤矿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烧变岩帷幕注浆截流除险工程;研发出了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射槽波超前探测技术及装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煤矿井下工作面“超前”探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煤矿安全绿色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