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特派员支撑  点亮乡村振兴新篇章(八)

强化科技特派员支撑  点亮乡村振兴新篇章(八)

时间: 2025-08-15 15:5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前言: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科技之光犹如璀璨星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源自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远见,历经基层实践的锤炼与群众需求的呼唤,已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科技帮扶的强大引擎。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久久为功狠抓落实,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坚守初心、扎根一线,成果丰硕的先进典型。我们围绕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推出系列报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在关中平原的沃野上,有这样一位“现代农匠”:三十年执着于一颗甘薯的“中国芯”,从育种攻关到产业振兴,用42项科研成果、18个新品种、110亿元新增产值,铺就了一条科技赋能农业的“黄金赛道”。他,就是被农民誉为“红薯守护神”的王钊——一位用科学智慧重塑传统产业的农业科学家。

王钊是陕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宝鸡市科技特派员,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一线,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中省市科研攻关项目42项,选育油菜、甘薯作物新品种18个,制定省、市地方标准10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集成组装生产技术15项,其中陕西省主推技术2项,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0篇论文获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获市级成果奖15项,部省级成果奖12项。他用科技力量助推宝鸡及陕西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甘薯产业的“五良”协同发展,成为甘薯产业的一方守护神。

育推良种  注入产业“芯动能”

2002年以来他围绕宝鸡及全省甘薯产业发展难题,刻苦钻研专业技能,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创新并完善了甘薯重复嫁接蒙导开花、集团杂交及制种技术理论,破解了甘薯在北方地区不易开花,难以杂交育种的技术难题,提高了育种选择效率。2023年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陕西省甘薯种质资源圃,挖掘国内外优异甘薯种质450余份,丰富了甘薯育种基因资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互换扩展到国内20家高校院所。

先后选育出秦薯5号、秦紫薯2号、秦薯11号等优质专用甘薯新品种16个,秦薯5号为我省甘薯主推品种,被群众誉为“板栗薯”“市场薯”“致富薯”,占全省甘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全面替代了秦薯4号,完成了陕西甘薯生产品种的第二次升级换代,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10亿元以上。

秦紫薯2号是陕西省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品种,填补了我省甘薯国省品种空白,获“国家联合攻关首届甘薯食味十佳品种”称号。新育成秦薯13新品种,兼具超短蔓、优质、高产、宜机械化作业于一身,打破了甘薯品种多年来短蔓不高产、优质不高产的双重魔咒,攻克了橘红肉品种萌芽性差、不耐贮藏的两个缺陷,解决了机械化超高密度栽培地上茎蔓旺长难题。2025年7月4日,该品种转让给宝鸡农缘诚公司产业化开发应用,为我省第三次产业升级换代奠定了品种支撑。

培育良田  夯实产业“好根基”

为了提高甘薯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甘薯品质,他一手抓品种一手抓培肥地力,积极推广示范生物有机肥、科学配方技术,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水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甘薯大面积单产提升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增两减”“肥料控旺”“绿色防虫”“加厚地膜”等栽培措施的应用,筑牢了甘薯高产的“根基”。

引进良机  提升产业“机械化”

多年来,他先后外出考察学习30余次,引进改进甘薯起垄机、覆膜机、薯苗栽插、杀秧机、收获机械60余台,组织召开机械现场演示会20余次,参与观摩人数超过3000人次,宝鸡及全省甘薯生产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发明出U型便携式薯苗栽插器,薯苗栽插由7道工序简化为2道工序,栽插效率提高了8倍以上,亩节约栽插成本300元以上。单户生产规模由1hm2提高到3hm2左右,秦薯5号的生产成本由原来1920元/666.7m2降到了1300元/666.7m2,节约生产成本600元/666.7m2,单位面积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三十个百分点,甘薯生产实现了高效化管理、节约型生产。

集成良法  实现产业“新方案”

针对宝鸡及全省甘薯种苗繁育质量差、效益不高的突出问题,他研究制定出了适宜集约化生产的健康壮苗繁育技术,为构建以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陕西省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SPVD、双生病毒病发生传播规律,创新出“一地一繁”脱毒种薯(苗)繁育新模式,在全省指导建立10个脱毒组培繁育中心(宝鸡3个),有效控制了两病在陕西产区的蔓延和发生。在宝鸡地区创建原种苗繁育中心1个,在麟游县酒房镇建立了我省第一个西部无病区脱毒种薯繁殖基地。

他还集成研发出以“机械化作务、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膜上打孔栽插”为核心的甘薯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2023年入选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在陕西及周边省区累计推广8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技术的快速应用使我省甘薯的单产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甘薯高产竞赛中连年获奖,屡创我省甘薯高产纪录,2013年—2020年先后累计获得全国甘薯竞赛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

此外,他发明的“一种简易甘薯贮藏窖”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宝鸡地区指导新建地下甘薯贮藏窖30余座,改建废弃的砖体窑洞式苹果贮藏库6座,增加了商品薯的贮藏量,延长商品薯的货架期,鲜食甘薯的生产效益实现了翻番。

30年间,他举办各类培训300多场次,培训农民近万人,发放资料5万余份,让他的成果、技术在千家万户落地生根,结出了致富的金果子。

创新良制  培育产业经营“新主体”

为把宝鸡甘薯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和多位业界人士共同呼吁下,2023年凤翔区将虢王红薯列为农业“4+1”特色产业,出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补贴政策和奖励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红薯每亩补助3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奖励3万元,最高奖励8万元,2023年全镇10个村获得红薯种植补贴34.554万元,奖励23万元。  探索出“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村集体经济与社会资本合作共赢经营模式,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入股,由企业自主经营,年终按照协议予以分红,以“租金+分红+劳务”的形式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

“躬耕不辍心向农,风雨兼程梦未央。”这句刻在王钊办公桌上的誓言,如今已化作三秦大地连绵的薯海。当“秦薯13号”的蔓茎在机械轰鸣中归仓,当种植户因“土中黄金”住进新楼房,这位农业科学家用三十年诠释了一个真理:最伟大的科研,永远是让人民绽开笑颜的科研。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