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科技之光犹如璀璨星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源自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远见,历经基层实践的锤炼与群众需求的呼唤,已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科技帮扶的强大引擎。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久久为功狠抓落实,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坚守初心、扎根一线,成果丰硕的先进典型。我们围绕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推出系列报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刘晓婷是陕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宝鸡市科技特派员,十数年如一日扎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一线,主持(参与)完成了12项中省市科研项目,授权专利2项,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13项,发布陕西省主推技术2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宝鸡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种业发展作出显著成绩。她用科技力量助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使命,成为农民心中的“科技引路人”和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品种选育先行,奠定产业发展基石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刘晓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产业为目标,积极引进种质资源、创制新质材料、筛选优异后代。刘晓婷团队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宝豆10号”于2022年10月刷新了陕西省夏播大豆单产高产纪录,为全省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芯”保障。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当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深入基层调研,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刘晓婷始终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自己的使命,她不惧严寒酷暑,为农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与培训,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能豆豆”。在扶风县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生产调研,了解当地气候特点、耕作模式、主栽品种、管理习惯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她发现,扶风的农田多处于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有限,导致夏闲地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她因地制宜,制定了科学的大豆产业发展规划,解决了季节性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农户收益。
起初,当地农户对种植大豆心存顾虑,认为大豆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低、熟期晚,担心影响下季小麦生产。为了打消农户的疑虑,刘晓婷组织了一系列培训班和讲座,向高素质农民和种植大户科普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及市场前景。她免费发放“宝豆10号”种子和配套种植手册,并留下联系方式,随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对大豆产业产生兴趣,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示范基地引领,加速技术推广落地
为了让农户更直观地看到种植大豆的优势,刘晓婷决定建立7块百亩“宝豆10号”大豆新品种高产示范田。她为示范田免费提供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确保播种质量。在大豆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生产环节,她奔走在每一块示范田里,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管理每一棵豆苗。2024年10月合作社“宝豆10号”大田百亩实收单产294.2公斤,创夏播大豆单产新高,合作社负责人刘川川笑得合不拢嘴。示范田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新品种的高产潜力,也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种植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科技服务效能
为确保大豆高产稳产,刘晓婷制作了《大豆新品种宝豆10号扩行缩株机械化生产技术手册》和配套视频,确保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指导和保障。她还建立了宝鸡大豆技术服务微信群,方便农户随时咨询问题。在微信群中,她及时解答农户的疑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宣传科学种植知识,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
为了让农户抓住大豆管理的关键时期,刘晓婷自学短视频制作技术,拍摄并制作了《夏大豆播前准备》《夏大豆机械播种要点》《夏大豆花荚期田间管理》等4个短视频,通过宝鸡农技视频号和抖音号进行推广。这些视频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其中,《夏大豆机械化播种》荣获宝鸡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短视频创作推广大赛三等奖。
扎根基层,践行科技特派员的初心使命
从成为科技特派员的那一刻起,刘晓婷就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她不分严寒酷暑,奔走在田间地头,执着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她不仅具备深厚的科技素养和专业知识,更有着为民服务的初心和责任感。她常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她的努力下扶风县的大豆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刘晓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特派员的使命与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