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特派员支撑 点亮乡村振兴新篇章(三)

强化科技特派员支撑 点亮乡村振兴新篇章(三)

时间: 2025-03-26 14:2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前言: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科技之光犹如璀璨星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特派员制度,这一源自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远见,历经基层实践的锤炼与群众需求的呼唤,已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科技帮扶的强大引擎。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久久为功狠抓落实,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投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坚守初心、扎根一线,成果丰硕的先进典型。我们围绕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推出系列报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覃剑锋在农业科技领域深耕细作,不仅担任陕西省科技特派员魔芋产业技术服务团秘书、“三区”科技人才,还兼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合作指导教师。她参与选育魔芋新品种6个,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7项,授权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发表科技论文15篇,获奖论文5篇,专著2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她对农业科技工作无尽的热爱与不懈追求。她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于2023年获中共安康市委文明办第二期“安康好人”--敬业奉献好人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她的学术论文也多次在省级、市级评选中脱颖而出,2019-2021年度分别获得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学术交流会论文一、二、三等奖。2021年撰写论文获安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不忘初心,把责任担当“刻”在心头上

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紧要处只有一步,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2016年,硕士毕业的覃剑锋本可以进入一家大型生物科技公司,但在最终面试的当天,外公的一通电话让她看到了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与广阔天地,也改变了她的选择。外公说他地里80%的魔芋被蛴螬(俗称老母虫)咬食,需要孙女给他出主意消灭虫子、挽回经济损失。面对外公魔芋地里的虫害危机,通过电话问询、查阅资料,覃剑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尽力去找寻虫害发生原因并制定防治方法,及时控制住了虫害。那一刻她终于找到了自己7年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于是覃剑锋决定“自找苦吃”,回到家乡安康,踏入农科院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农业科研之路。因为与魔芋的不解之缘,工作后覃剑锋一直从事魔芋病虫害防控及连作障碍修复研究工作,并坚持在生产一线,作为科技特派员,进行科普指导、实践推广魔芋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

潜心钻研,把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覃剑锋深知,无论是国家方针政策,还是学科前沿知识,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领悟能力,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政治学习、研读专业领域中外文献外,还要多向高校老师、身边专家请教学习,借智借力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真正的农业科技特派员一定是对泥土有着深深的热爱,一定能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田间地头,去了解农户需求及产业发展瓶颈。

为获得一手数据,每年七八月份覃剑锋都要钻进魔芋地、开展病害调查,收获时节,更要一整天待着地里,中午经常是泡面+火腿……过程虽然辛苦,但当她拿到满意的数据指导生产,撰写的论文获得市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时,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潜心钻研、求实创新,善于借鉴其他产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牢牢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研发推广实用高效农业技术,将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是覃剑锋工作以来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心系三农,把实用新技术“传”到农户心坎上

作为90后的覃剑锋,最初跟农户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碰壁,当她把一个个专业术语抛给农户时,他们用一种不解和疑惑回应望着她,这让她十分受挫。后来才慢慢发现,对农户而言,从田埂到心坎的距离,就是那么一点点。谁在田埂上待得久、走得勤,谁在农户心里的分量就重得多、留得久。谁能把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经验之谈便能成为农民心中的好专家。植物病理学出身的覃剑锋,深知魔芋病害是制约安康魔芋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近些年农民们发展魔芋的最大顾虑。

面对这种顾虑,她的心里很是焦灼。从2016年开始,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不断尝试和探索,终于筛选出了3款有效防控魔芋病害的生物制剂,集成了1套魔芋抗病栽培技术,并在旬阳、石泉、白河等地建点示范推广。通过技术应用,让魔芋种植基地病害发生率降低到10%左右,单位亩产提高10%至15%,大大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效益。当旬阳市棕溪自然家庭农场的邱德海打来电话说道,他们的技术应用后效果很显著时,年轻的覃剑锋竟热泪盈眶。对她而言,千句万句都没有农户的一句肯定来得更有意义。

真干实干,把工作成效“装”进农民的钱袋子

作为科技特派员,一定要做农民朋友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及时把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送”到农户身边,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装满农民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2017年,为进一步增加石泉县云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魔芋产量,让群众增收,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帮助该村合作社发展农科院选育的杂交魔芋新品种“安魔128”,并带动全村50余户累计种植500余亩。现如今,石泉县云雾山镇官田村成了“安魔128”种芋示范基地、市级魔芋种芋繁育示范园,生产的种芋远销贵州、云南、河南、山东等地,供不应求。2023年,官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卖出“安魔128”魔芋种6000多斤,收益达10万元,种植群众的脸上笑开了花。

如今覃剑锋选择安康农业,大山是她的试验场,田间地头是她工作的键盘,秦巴峻山沟沟壑壑是跳动的五线谱,站在秦巴山间的田埂上,覃剑锋满怀深情地说:“作为一名三农战线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应当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践行新时代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潜心钻研、求实创新,在秦巴山奏响青春的精彩乐章,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