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深化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我省组织、科技、人社三部门联动,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选取百个不同产业特点的行政村,精准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产业帮扶、创新创业,鼓励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样板。我们推出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系列报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蔬菜大棚撑起村民“致富伞”
——记科技特派员杨晓明
走进延安市富县茶坊街道榆林桥村蔬菜大棚,经常会看到一个戴着眼镜,面目清瘦的身影,他就是二十多年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通过自己的所学所长,指导菜农脱贫致富的富县蔬菜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百村行动科技特派员杨晓明同志,他扎实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和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和使命,为该村蔬菜产业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1年,当他走进这个经历过红色革命战役(榆林桥战役)的村庄时,就决心为该村的脱贫致富做点实事。榆林桥村是富县唯一的百棚蔬菜产业园区,他深知老百姓把全部的希望和期待都寄托在种植大棚蔬菜上,但现状是大棚老旧,配套不完善,品种杂乱,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突出。作为一名驻村科技特派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后,他制定了三年科技帮扶计划,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资金,经过实地调研,制定出产业发展新思路后,逐步解决该村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杨晓明依托市蔬菜站推荐的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了26个新优品种,试验示范了番茄、黄瓜、西甜瓜、茄子、草莓等大棚蔬菜水果新品种。2023年,他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资金100万元,给该村大棚进行了旧棚改造提升,作为技术负责人,每天守在工地上,对大棚后墙背坡加盖了防雨土工布、修建了缓冲房、水渠、更换了老旧线路、安装了自动放风机等,使原有的旧棚得到了改造提升,焕然一新,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蔬菜大棚的改造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减轻了菜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的商品化率,从而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使每个标准大棚收益由原来的3万元,增加到现在4.5万元。
杨晓明通过努力学习,提升技术水平,积极用心地为农户服务。针对菜农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接受新生事物慢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给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菜农500余人,发放资料三百多册,极大地提高了菜农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也诠释了一名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担当。他深知有了好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商标也卖不上好价钱,便在榆林桥村建设了农产品检测室,统一了蔬菜商标认证,产品可实行二维码追溯,保证了农产品安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由于该村大棚年代久远,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特别是根结线虫发生危害,菜农原来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大棚里育苗,苗子易感染病菌,针对此情况,他采用“集体育苗,分户移栽”的办法,每年完成番茄、黄瓜、西甜瓜等育苗25万余株。由于实行了集中育苗,统一品种,极大地克服了苗期的土传病害,保证了菜苗的质量。同时,他科学地采用了市蔬菜站“日光温室五位一体绿色修复技术”成果,每亩产量增加2285斤。这些技术的推广,对老旧日光温室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蔬菜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杨晓明满怀为农真情,望着如今榆林桥村蔬菜示范园区的变化,一排排大棚坐落有致,在大棚里播撒着科技与希望,更好地助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