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深化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把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省组织、科技、人社三部门联动,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选取百个不同产业特点的行政村,精准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产业帮扶、创新创业,鼓励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新样板。我们推出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系列报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
在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常常会看到一位皮肤黝黑、脚穿球鞋、头顶草帽、手提两箱、步履匆匆、穿梭于田间的技术员,他就是参加陕西省“百村振兴行动”的渭南市科技特派员、高级工程师谢忠。谢忠派驻帮扶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是一名“多面手”科技特派员。帮扶平罗村两年来,他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引进推广新技术,大力开展设施冬枣、蔬菜种植、葡萄等果蔬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当地群众科学种植,帮助该村集体经济组织陕西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技术研发,引导帮扶村返乡青年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发展订单农业等,受到了当地群众和企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暖心为民解决生产难题
谢忠一到平罗村就深入田间多处调研,发现群众农业生产中问题最多的是病虫害防治和施肥,乱用药、乱施肥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他的车里装满了军用铁锨、手机拍摄放大镜、光照计、地温计、取土钻等田间调查仪器,还自费2万多元购买了一套土壤检测设备,帮助农户免费测量土壤营养元素,指导农户精准施肥。对于农户遇到的不同问题,他总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看到农户为病虫害防治头疼,他积极学习、四处取经,从北京锦华庄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新产品“立美农”,让每亩地喷施时间缩短至2分钟,成本降至30-40元,既让果蔬补充了营养、病虫害得到防治,还极大地为农民节约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看到农民秋施基肥耗时耗力,他积极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碳基生态肥技术,让农民从开沟施肥简化为地面撒施,大大减少了施肥时间、提高了施肥效率。平罗村申伟樵在自家的阳光玫瑰葡萄生产上应用了这些技术,既省钱又省力,葡萄树长势也很好。
指导农户在冬枣生产中用叶面喷施木醋液代替杀菌剂,12吨木醋液用于帮扶村1000亩冬枣生产,极大地为冬枣农户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他借鉴西瓜再生栽培技术生产经验,在全市首次探索出了高石脆瓜再生栽培技术,在他的指导下,村民翟建华的高石脆瓜由原来的定植后生产一茬变成了一次定植两次采收,经济效益增加将近一倍,4个温室大棚高石脆瓜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谢忠实实在在的科技帮扶,真真切切让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让越来越多农户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灵活开展技术服务,贴心为民提升生产水平
疫情期间,谢忠建立了微信群,及时掌握农户生产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每到霜冻、大雪、暴雨、高温等特殊时期,他提前在群里指导农户采取措施避免损失,为农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疫情结束后,他定期在村委会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已培训12场400余人次。他还在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另外,谢忠引导平罗村返乡青年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主要销售平罗村冬枣、杏、桃子,以及荠荠菜、白蒿等农产品,2022年电商年销售收入达300万余元。他还促进帮扶村与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生鲜平台,以及提供配送服务的叮咚买菜官网签订订单农业,帮助提供了土壤、水质化验报告等平台需要的各类资料,编写了订单农业需要的技术材料,为平罗村农产品的规范生产和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热心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谢忠通过深入调研以及与村干部座谈交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陕西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并帮助陕西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申报了畜禽粪污秸秆蚯蚓堆肥及纳米蚯蚓肥综合利用等科技计划项目。指导生产蚯蚓粪11000吨,用残次果菜生产酵素100余吨,生产蚯蚓蛋白10余吨,促进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冬枣绿色生产,2022年平罗村1000余亩设施冬枣产值达到1312万元,带动村劳动人口530余人,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同比增加了20%。同时,还指导陕西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育苗生产和引进蔬菜新品种,代育早春甘蓝苗、培育番茄苗、辣椒等各类果菜品种30余个,育苗220万余株,产值100万余元,带动村上100多人育苗,有效促进村民增收。为陕西硕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定番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冬枣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等,为公司规范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在搞好包联村技术服务外,谢忠在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大荔县农机中心高素质农民培训学校,以及大荔县、临渭区、富平县、潼关县、华州区农广校等各类机构培训高素质农民,还主持了陕西省标准《设施冬枣节水灌溉技术规程》,出版了35万余字的《冬枣设施栽培理论与生产技术》,获得部省级奖项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