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曹增武委员:
您在省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三项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提案针对“三项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三项改革”高效联动机制等建议,为我省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我省创新资源富集等优势特点,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等问题,实现了“小切口”大突破,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项改革”实施三年多来,全省试点单位达到201家,已有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4.2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597家,67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31.38亿元、同比增长17.24%,全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404.62亿元、比2022年增长87.4%。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位居全国第3。
下面,就您在《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及建议逐一回复如下。
一是加快培育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空天动力、含能材料、旱区农业、能源、新材料等5个陕西实验室的作用,持续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供给能力。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前沿引领技术推动型、现有优势技术升级迭代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型、“卡脖子”技术攻关型“四张需求清单”,面向企业征集关键核心重大技术攻关需求,组织开展靶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协同创新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省科技厅与教育、财政、卫健、军民融合、人社、审计等部门形成了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先后制定出台“三项改革”的《实施方案》《十条措施》《若干措施》,配套制定“先投后股”“以演代评”“先使用后付费”等工作指引,构建起“单列管理—成果评价—收益分配—尽职免责”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体系。会同省教育厅在全省74家试点高校开展“三项改革”政策效能“问诊”,指导各试点高校用好用活“三项改革”系列政策。联合省卫健委在试点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三项改革”。
三是科技金融赋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鼓励各地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试点。落实好科技金融《50条措施》,实施科技金融“五项机制”改革,建立“以丰补欠”全链条考核评价机制,用好100亿元科创母基金和300亿元基金矩阵,推动更多项目转化落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破除“四唯”现象,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标准,突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的市场评价权重。
四是发挥好网络平台共享共用作用。建设完善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持续汇集各类数据资源1350余万条,推动1.7万台(套)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依托陕西政务服务网和“秦务员”APP“高效办成一件事”专栏,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栏目,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进行系统对接,实现科技成果查新、科技成果登记等服务线上全流程办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提升科创服务质效。上线运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平台,支持改革单位与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按照“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约定许可费。
五是持续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联合省委组织部、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制定《陕西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方案》,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四个维度构建覆盖人才引育、职业发展、激励保障的全程服务体系,并探索提出“底薪+分成+股权”的市场化薪酬体系,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发挥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作用,开设技术转移相关课程,加快培育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在部门协同、平台支撑、金融赋能、数据共享、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8月11日
(联系人:王婷,电话:029-8729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