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11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11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5〕97号

时间: 2025-08-22 11:55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杨江海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的提案》(第611号)收悉,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全省科技人才资源相关情况

我省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富集,人才优势明显,创新综合实力雄厚。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10余所,科研机构1800余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2个,陕西实验室5个,省重点实验室235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9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1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3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47个。在陕两院院士7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86人,优秀青年基金251人,研发人员2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55万人,高技能人才182.87万人。

“十四五”以来,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21年的67.86%增长至2024年的72.20%,提升了4.34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位列全国第1,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指数排名全国第5。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一)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强化人才保障措施

聚焦人才体系优化升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突出授权松绑、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体现最大价值。

(二)实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构建人才梯队成长体系

通过实施青年科技新星培育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构建人才梯队培养体系。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同步推进,强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已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400余个;设立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积极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十四五”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832人。

(三)深化“三项改革”,激活人才创新创业动能

创新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围绕国资管理、人才评价、经费管理和成果评价等实施全链条改革创新,构建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有效解除了束缚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细绳子”,破解了“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一大批高质量科技成果从“书架”走进了“货架”。2024年“三项改革”新20条措施落地实施后,试点单位突破200家,累计单列成果10.8万项,转移转化4.2万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597家,67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费等做法上升为国家改革举措。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支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培养激励政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强化政策资源配置长期稳定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营造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引才活力。加大对企业开展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畅通科技创新人才转化为企业家的通道,对成长性好、创新潜能大的科研团队加大扶持,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

三是推动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结合我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众多的资源优势,灵活运用科技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在产学研间有序流动。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深化“三项改革”,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8月8日        

(联系人:王莉,电话:81129295)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