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陈卫东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务实推进陕西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提案》已收悉。
2021年3月,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总引擎,已出台两轮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2024年底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94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3.71倍、3.13倍,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14家、北交所上市(过会)6家。光子产业形成光子材料与芯片、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传感产业集群,聚集企业300余家、产值突破350亿,炬光科技、莱特光电、源杰半导体相继登陆科创板。
一、您在提案中提出“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破除制度性障碍”。
2022年3月,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创新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十条措施》。按照丁薛祥副总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批示要求,研究出台新版《20条举措》,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权益让渡”等转化方式,配套实施“以演代评”“先投后股”“尽职免责”等支持政策。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一大批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截至2025年6月,全省已有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转移转化成果4.2万项,670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新成立的2597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已有787家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462家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23家晋升为规上企业。大多数成果直接应用到现有企业中,1—6月份,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助推企业新增产值195亿元。我省主持完成的21项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已全部转化应用,获省奖的184项成果在709家单位实现转化,近三年累计销售收入5898.86亿元。
二、您在提案中提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打通供需‘最后一公里’”。
1.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练科技攻关方向,编制“四链”深度融合对接耦合图谱,为我省34条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招引、融资对接、科技招商等提供科学指引。构建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双向”快速响应机制,组织对接37次,推介成果及需求130项。建立面向产业需求“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科技攻关机制,2024年部署省级重点攻关项目367项,攻克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技术难题700项,其中突破技术瓶颈61项、取得国际(国内)领先80项、实现国产替代20项、填补国内空白37项。
2.培育专业化中试平台。2022年,省科技厅依托西安太乙电子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电科三十九所、陕煤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围绕半导体先进制造与应用、金属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镁基新材料、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特种电子装备柔性、先进能源化工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10个中试基地。
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2024年6月省科技厅下发了《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陕科办发〔2024〕19号)。同年,经组织申报、评审、现场考察等环节,省科技厅批复建设“陕西省智能无人机系统中试基地”等14家中试基地。截止目前,我省共有24家中试基地。
3.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2021年,省科技厅印发《陕西省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明确了创新联合体是围绕我省优势产业链,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任务,由骨干龙头企业牵头的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合作组织,目前我省已陆续批复创新联合体31个。
4.组织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工作。根据《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认定工作指引》,组织完成100个建设类和培育类新型研发机构的会议评审和现场考察,组织认定了“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36个,总数达到59家。组织认定11家创新联合体,总数达到31家。
三、您在提案中提出“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破解资金瓶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创新基金重点关注“从0到1”阶段,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要求,省科技厅在省级层面积极谋划设立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科技成果转化高效汇聚,为早小科创企业尽可能多地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早期投资领域,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健全科技金融制度体系,持续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围绕创投基金、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资本市场等方向,加大科技金融激励力度,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政府投资引导机制,破解耐心资本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难题。在天使风投引导方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5.592亿元,设立23只子基金,总规模55.579亿元,引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拨改投引导方面,探索“先投后股”,重点支持“三项改革”科技成果。在科技贷款引导方面,出台“秦科贷”风险补偿政策,重点为高企和拟上市重点培育科技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15家合作银行累计发放贷款644.75亿元,拨付风险补偿资金303.13万元。
三是创新科技金融政策工具,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领域。指导西安市在全国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通过“技术交易信用贷”累计帮助314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15.1亿元。实施“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已发行1.96亿元。以企业创新积分评级为基础,探索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为科技企业匹配对接金融资源,累计向科技部推荐3687家科技型企业,经创新积分评级后向金融机构推送1739家,累计获得再贷款24.13亿元。
四、您在提案中提出“优化人才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
建立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牵头抓总、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工作专班具体推进的一体改革工作机制。制定印发《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实施方案》,部署实施一体改革试点,推进西部科技创新港、杨凌示范区等区域,光子、新材料等产业创新聚集区以及10余个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先行先试,在载体平台建设、政策路径设计等方面探索实践。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并启动首期培训。启动实施科技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双千计划”,企业选聘“科技副总”197名,3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企业导师”1087名,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91支,认定1292名技术经理人。“校招共用”模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362名。省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对其与在陕企业横向合作、联合龙头企业在陕注册实体研究院、在陕孵化培育企业等进行奖补,已兑现2023年奖补1.34亿元。西部科技创新港探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与227家龙头领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85个校企联合平台,就地孵化企业214家,央视《新闻联播》对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
下一步,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点火器,加快畅通具有内生动力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新模式。
感谢您对省科技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8月8日
(联系人:黄超,电话:87294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