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5〕54 号

时间: 2025-08-05 11:4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李晓静委员: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您《关于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陕西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提案》(第171号)已收悉。提案中,您精准指出陕西地处西北枢纽,区位、资源、产业、文化优势突出,应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主要承接地。提案极具指导性,为我们指明方向。

陕西省科技厅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安全协同发展战略,围绕“基础研究策源-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备份保障”三位一体战略体系,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腹地与产业备份基地建设。现将现阶段工作进展汇报如下:

一、战略腹地建设的核心优势

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科创枢纽,已形成资源禀赋优势独特、产业体系特色突出的战略腹地建设基底。以110多所高等院校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覆盖航天航空、新材料等9个战略领域。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2个。2024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排名全国第4。主持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47项,获奖总数全国第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1件,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2%,近三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硬科技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3年增速超20%。关键领域技术储备国内领先,在大飞机钛合金锻件3D打印、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等领域形成自主可控,高纯度硅材料生产体系覆盖半导体产业上游55%需求。秦创原平台集聚650家科技服务机构,形成贯穿42个细分领域的科转服务链。

二、国家政策集成支撑

(一)创新顶层设计密集落地:国家战略叠加赋能,2024年中央科技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专题审议通过《新时期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确立西安在国家“三主三辅”创新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地位,首批挂牌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钛、钼等战略矿产自主可控)、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西安分中心(突破深层地质勘探技术瓶颈)。

(二)政策体系立体化支撑:国家发改委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行动方案》中,专门单列“陕西战略科技备份节点”建设专项,从资金投入、项目布局、人才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明确提出17项针对性强、操作性高的配套支持政策。

三、战略腹地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与战略腹地建设相结合。一是做好“两重”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领域“两重”建设、生物制造、量子信息关键领域,组织相关单位编制资金申请报告及项目可研报告并积极申报;二是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围绕强化颠覆性技术研究能力、加快种业自主创新、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布局等重要方向,谋划凝练了一批投资大、周期长、牵引性强、现有财政措施难以解决的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安全的“两重”项目。

(二)全力推进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聚焦我国“航空强国”“航天强国”等重大战略,围绕重大工程、产业升级对关键性稀有金属材料的迫切需求,通过联合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打造稀有金属材料领域涵盖最全、技术链条最完整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硬投资”方面,建成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钛合金“前瞻设计-高效制备-系统评价”创新平台,提升我国先进稀有金属材料自主保供与未来引领能力;在“软建设”方面,产出航空用超大规格、超高强韧钛合金,航天用低温钛合金等一批攻关成果,形成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钛合金材料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及前沿技术策源能力;具备前瞻引领及小批量制造能力;形成国家需求为导向,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科技攻关模式,保障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安全。

(三)支持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和运行,筑牢战略腹地核心地位。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立足陕西,建成全球唯一长短波授时体系,为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等国家战略工程提供高精基准时频服务,授时精度较GPS系统提升3个量级。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132项原研药物开发,研发效率相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按照“在建-新建-预研”多维推进策略,依托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大幅面高效率超快激光精密加工研究平台,形成超快激光高质量、高效率大幅面精密制造工艺宏微观评测与研究能力。电磁驱动聚变设施实现1亿安培级电流驱动,突破1.5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稳态约束,创造国内磁约束持续时长新纪录为聚变堆工程设计提供关键参数支撑。超精密跨尺度制造平台同步完成技术验证,形成中西部首个融合空天技术、生命科学、聚变能源全创新链的科技战略枢纽。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战略腹地与产业备份基地建设具有多维战略价值,以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制度体系、提升安全能级为战略指向,既是国家战略功能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实施重大战略规划的首要考虑要素与重点防护空间。为确保战略腹地与产业备份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省科技厅计划将建设工作与其他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有机协同,全面推进实施。

(一)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行动方案和关中城市群现代化进程。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构建战略纵深地带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多维度协作机制,加速要素高效集聚、产业梯度转移、资源互补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态势,逐步形成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网络,构建具有战略回旋空间和抗风险能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协同推进西安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核心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以科技成果“三项改革”为政策保障,打造“基础研发—技术转化—产业备份”全链条保障体系,形成战略科技力量蓄水池。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重点强化航空航天、半导体装备等产业链弹性空间布局,建立多层级风险对冲机制。

(三)协同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深度融合,挖掘发挥陕西军工资源优势。结合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及核心产业备份体系升级,探索构建新兴领域平战高效转换能力模型,提升安全挑战应对能力。推动军民科技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合配置,加速军工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优质创新生态。聚焦科技资源集约配置瓶颈,打通新质生产力向新质战斗力转化通道,实现高效衔接与协同跃升,提升国防动员效能与现代化水平。

(四)协同构建陕北能源科创高地。聚焦煤炭清洁转化、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与非常规勘探、新型电力系统等战略方向,牵头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筑牢关键技术攻关屏障。重点突破新能源技术瓶颈,推进井下智能采油、零碳能源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验证,构建"低碳循环-多能互补-柔性调控"的能源技术矩阵,形成从勘探开发到智慧调度的全链路技术供给能力,全面提升能源产业链韧性水平与自主可控效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再次感谢您对陕西省科技事业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7月9日        

(联系人:张岩实  电话:029-87294281)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