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1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1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5〕64号

时间: 2025-08-05 10:4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提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61号)收悉。提案分析了制约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提出的“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着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产业”“优化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拓展新空间”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我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 “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着力培育新动能”。近年来,我省加强基础研究布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引领水平。一是研发经费投入连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846.04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0.19%、超出规划预期2.19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1年的2.33%提升到2.50%,居西部第一。基础研究投入提高至55.36亿元,同比增长33%。全省企业研发经费达480.53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3.14%,连续4年成为全省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加快推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和“五个清单”重点任务推进体系。完成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布局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新材料、旱区农业5个陕西实验室,积极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获批新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各1个。央地单位协同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西安科学园等科技创新园区基地。在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同步进行。三是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修订完善《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设立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项目,有效推动多元投入。组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聚焦基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在“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强化基础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布局,围绕“卡脖子”问题、重大战略需求等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开展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构建高水平、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并推进实验室能力提升。

二、关于“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产业”。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快速响应机制,编制并动态更新“四链”融合深度对接耦合图谱,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创项目库,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重点项目,攻克了一批产业链技术难题。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96件。二是加速提升创新驱动效能。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布局建设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建好用好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2024年,全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2.2万亿元,其中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现代化工产业链产值增长13.3%、智能终端产业链增长9.4%。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工业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2%、36.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9.8万辆、位居全国第3位。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先后印发“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十条措施》《若干措施》,配套制定“先投后股”“以演代评”“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构建“单列管理—成果评价—收益分配—尽职免责”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构建“1+N”线上线下路演平台,分类举办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高校院所专场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动。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31.38亿元、同比增长17.24%,较2021年翻了一番。

下一步,我们将在“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就助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安排,组织面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有效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三、关于“优化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拓展新空间”。省委、省政府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来,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发生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创新资源优势加速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一是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以全省各类科创机构、科创平台、科创园区为承载体,以“转化激活存量、集聚吸引增量、融合培育新量”为着力点,全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产业技术支撑、科创生态服务、区域协同创新“五个体系”。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21年的67.86%增长至2024年的72.20%,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最新排名全国第4位。二是以构建“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推广“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鼓励各市(区)和总窗口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双向飞地”,推动高校在各市(区)建立技术转移分支机构。2024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94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3.71倍和3.13倍。三是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对接合作。发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武汉等区域深度对接,深化苏陕科技协作,推进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四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发挥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作用,用好秦创原论坛、农高会、丝博会等平台,吸引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采埃孚、三一重工、商汤科技、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知名机构在陕布局项目、平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在“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就强化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一总多区”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陕北能源革命转型升级、陕南生态优先绿色升级,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安排,加快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堵点、释放创新驱动潜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台湾地区科技人才、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

感谢贵单位一直以来对我省科技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7月22日        

(联系人:张昊  电话:029-87294225 )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