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李胜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第56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四个面向”,锚定科技强省目标,以深化科技创新高质量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牵引,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陕西担当。
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对于我们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建设性作用。
关于建议1:完善转化机制,打通转移转化堵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陕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三项改革”及配套政策,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技术、资本、人才要素,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堵点。截至目前,先后发布新版20条政策,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会,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省已有10.8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转移转化成果4.2万项,670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三项改革”经验做法入选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序的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中央科技委简报刊发推广,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省份代表交流发言。
关于建议2:加强人才力度,增强融合发展动力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实施引才、聚才、爱才策略,深入挖掘人才资源,有效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重视人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厅采取“校招共用”方式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支持各类科技人才助力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2024年以来先后评选出300名省级科技人才,包括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0名)及青年科技新星(150名),193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积极履行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专项小组联络员单位职责,建立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改革任务落实。牵头组建工作专班,推进创新港示范区建设。落实省政府分别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促进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已兑付2024年度三所高校奖补资金两批共1.39亿元,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关于建议3:加大支持力度,增强融合发展动力
针对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培育的短板问题,出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若干措施,整合政府类投资基金,健全尽职免责规定,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出台“秦科贷”风险补偿政策,15家合作银行累计发放“秦科贷”524.08亿元。指导西安、咸阳分别配套制定“先投后股”资金《管理办法》,遴选22个优质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63亿元。指导西安市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帮助375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授信18.25亿元。发行全国首单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票据化)产品,助力45家科技企业融资3.56亿元。构建起市场驱动、政府护航、企业冲锋、政策支撑的创新共同体,真正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关于建议4:提升产业质效,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2024年以来,省科技厅进一步围绕我省优势、传统、未来新兴产业,高标准组织编制形成陕西省“四链”深度对接融合图谱(2025版),新增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内容。完成2025年度第一批22个揭榜挂帅立项工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依托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建立创新资源、企业需求、科技招商、政策供给“四张清单”。积极谋划科技领域“两重”项目、氢能等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更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在陕布局,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为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
关于建议5:统筹平台建设,形成创新合力
统筹平台建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各类科研设施面向全省科技型企业深度开放共享。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建立“企业出题、共同立题、协同破题”机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实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持续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截至2024年底,累计组建和运行创新联合体31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3家,引导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调动全要素参与研发活动。
下一步,我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与工作安排,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常态化靶向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进一步体现有组织科研。二是在省级五大类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各类实施细则、指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构建起全流程、全链条项目管理机制。三是进一步强化各类创新平台规范管理。做好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的转化工作。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5年7月20日
(联系人:杨宝林 电话:029-817733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