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刘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提案》(第464号)收悉,提案对我省稳定人才存量、促进人才聚集、拓展人才增量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结合我厅职能,现就相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植根于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健全科技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主力”作用,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积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一是自2010年启动实施青年科技新星培养计划,每年重点支持150名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每名资助科研经费10万元,培育期3年,截至目前共培育1453名。
二是设立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每年资助50名40岁左右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自主选题项目30万元,鼓励面向科学前沿潜心研究,目前已累计资助373名。其中,3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称号。
三是做好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从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项的研发团队中遴选支持45岁以下人才,目前共培养607名。
四是加强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兼具市场开拓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家。截至目前,共培育286名。
五是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2012年以来,在能源环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共遴选支持613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支持经费3.99亿元,其中支持45岁以下中青年带头人420人,占总数的68.5%。团队建设其间,13名带头人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35人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空军军医大学武胜昔团队获批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六是设立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三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批674名,平均年龄38.7岁,其中30-45岁435名,占70.2%,成为海内外引才的主力军。
七是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以创新人才合作机制为纽带,鼓励青年科研人员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老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组建团队,目前累计资助近500支,每支队伍支持科研经费30万元,围绕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二、具体举措
一是以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建设大力聚集人才。发布秦创原建设政策包,涉及人才引育、创新创业、评价激励等内容,支持西安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31家,累计为企业招引各类人才5.7万余名。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务。秦创原发展公司建立秦创原e站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414家,吸引入原双创主体8439个。培育建设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以产业为牵引促进人才聚团成链。
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激活人才。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广“先使用后付费”“以演代评”“尽职免责”等政策组合拳,从操作层面破除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截至上半年,全省试点单位拓展到156家,科研人员9.3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建立了“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分类举办路演活动637场,推介发布项目7530项,累计融资超过60亿元,为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创投、寻找合作、开拓市场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三项改革”典型做法入选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序的新一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案例选编·教育科技人才篇》,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中央科技委简报刊发推广,入选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和中央党校、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内容。
三是以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力吸引人才。向科技部推荐139人参加第九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评审。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牵头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隆基中央研究院、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建设。围绕能源、旱区农业、材料等重点领域谋划布局陕西实验室,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良好条件。建成173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推动科研人员加速将论文转化为样品、产品、商品。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在孵企业及团队近2万家,带动就业18万人,形成了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等创新生态圈。我省“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四是以协同配置放权赋能加大培育人才。构建领衔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新星的培养发展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省杰青、青年基金、青年科技新星等资助力度。梳理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图谱,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需求,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技术总师制,部署68个“两链”融合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对参与“三项改革”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给予优先支持,设立了创新驱动秦创原奖,对在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效显著的企业家或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持续培养陕西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适合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机制,落实科技人才生活和科研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提供人才支撑。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8月16日
(联系人:李炎 电话:029-87292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