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崔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引领,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力加速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围绕“先使用后付费”、“以演代评”等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组合拳。截止2023年底,科研人员成立转化企业1051家,477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改革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典型经验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持续开展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74家,同比增长37%,评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7534家,有效期内高企1.61万家,同比增长33%,新培育瞪羚(潜在)企业32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亿元,同比增长34.9%。全省新增上市企业7家,科创板、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前列。
着眼破解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力促科技成果“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以“三项改革”为切口,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变现成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政策护航更加有力。在全国率先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十条措施”,有力破除了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激活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2023年高校院所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到391.47亿元,是2020年的9.43倍。三是实施成效更加凸显。“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近三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2.20%,比2020年提高了5.48个百分点。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四是转化模式更加有效。以“三项改革”为牵引,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做法,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24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67家,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西部科技创新港吸引179家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约入驻,建立76个校企融合创新平台,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在陕孵化企业204家。陕煤研究院实施技术攻关与产业化600余项,开发高技术产品100余种,实现成果转化收益33亿元。
一、您在建议中提出“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一)总窗口示范引领效应显著提升。西咸新区挖掘高校院所成果1000余项,建成投用科创载体1052万平米,设立总规模125亿元的基金矩阵,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市场经营主体分别达到2020年的18.1倍、6.6倍、2.8倍、2.7倍,GDP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第6位。西部科技创新港吸引179家领军企业和大院大所签约入驻,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平台76个,在陕孵化企业204家。
(二)区域协同联动走向深入。各地市积极打造特色化秦创原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与总窗口共建6个“飞地”孵化器和25个协同创新基地,探索实践“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2023年,各地市落地成果转化项目2045个,签约引进科创类项目1645个、总金额8571亿元。
二、您在建议中提出“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大资本投入”
(一)制定《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实施好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链,加速挖掘和释放我省基础研究成果价值,推动实验室成果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省科技厅制定了《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实施意见》,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26年底培育认定60个左右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开展500项概念验证服务,推动500个新产品上市,孵化300家科技创新企业。2035年,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旱区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领先,形成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聚集区。
(二)科技金融效能持续增强。形成了首批“秦科贷”风险补偿金适用企业白名单(共12230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1976户,拟上市重点培育科技企业254户)。指导15家合作银行制定“秦科贷”专项信贷服务方案,建立推荐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截至2023年底,15家合作银行累计为省内7697户中小微企业发放“秦科贷”172.32亿元。
特别是,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是2020年的近2倍,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2023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5382.74亿元,其中首发融资规模达到116.58亿元、居全国第9位。
三、您在建议中提出“构建‘数智化’赋能服务平台
目前,我省已搭建“秦创驿站”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线上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利用秦创驿站、推介发布、月度专场构建从基层到专项三级路演架构,通过服务平台搜集、分析项目信息数据,进行全方位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对接项目进展,使项目展示、投资洽谈等环节突破物理空间,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行业人士的关注,建立沟通对接渠道,帮助项目方快速找到潜在投资伙伴,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构建专业化资源配置体系。利用路演项目、投资人数据库,通过视频介绍、图文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项目亮点,充分发布其最新科技成果;目前,该平台已入驻企业140余家,参与驿站26家,推介会30余场,路演项目150余项。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有力推动陕西区域内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感谢您对省科技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8月14日
(联系人:黄超 电话:029-87294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