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类
签发人:姜建春
尚学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陕西省基础研究,设立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基金的提案》(第104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我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
一、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今年年初,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首次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首次合作期为3年(2024-2026年)。合作期内,我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分别出资6000万元和2000万元,针对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吸引和集聚全国优秀科研人才,围绕能源与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农业、环境与生态、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要求,切实做好区域联合基金(陕西)指南建议征集推荐等相关工作。2024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开发布了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陕西、江苏、江西)项目指南。4-6月,我厅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部署,公开征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陕西)指南建议,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目前,2024年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陕西)项目申报受理工作和2025年度指南建议征集推荐工作均已完成。
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研究
一是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19年,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基础研究的投入从5000万元增加至1亿元;2022年,又从1亿元增加到2亿元。我省基础研究全社会投入也从2018年的29.26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41.62亿元。
二是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科技厅联合省内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引导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吸引和集聚我省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实施“陕煤联合基金”和“引汉济渭联合基金”两支企业联合基金,后续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有序推进。
三是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持续推动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在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升效能,布局建设了6家陕西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6家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根据建设运行情况,择优给予滚动支持。
四是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在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中,加大对青年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进入会议评审但未获立项的申请人,择优给予特别支持项目资助。
三、不断完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
一是改革完善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在计划项目组织方式上,根据实际需求,采取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遴选项目承担单位。
二是优化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分类设置。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增设前沿探索项目,支持开展原创性、颠覆性、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三是切实为基础研究人员松绑减负。在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管理方面,除企业联合基金外,其他类型的基础研究项目均实行经费“包干制”;适度放宽女性科研工作者申报年龄限制等。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自由探索类基础科学研究主要评价原创性和学术贡献,探索开展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目标导向类基础科学研究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
四是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来解决“不敢转”问题,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来解决“不愿转”问题,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来解决“缺钱转”的问题,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安排部署,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基础研究选题和项目形成机制,推动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7月31日
(联系人:高云,电 话:029-81129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