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徐永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在杨凌建立旱区农业科技中心的建议》(第644号)已收悉,其中涉及我厅的:一是建议设立旱区农业科技协调发展重大专项,研究旱区农业稳产、高产综合技术,区域水土环境恢复;二是探索和创新旱区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科技项目立项、管理与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成果在旱区现代农业中的贡献和作用。现对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杨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区,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我厅一直致力于推进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高举“科技兴农”大旗,积极支持杨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一、我厅近年来支持杨凌科技发展成效。1.支持杨凌开展科技创新技术研究。牵头主持科技创新2030-种业工程、“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更多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建设国家区域种业创新中心和旱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启动实施陕西省苹果产业重大科技专项,2021年启动实施作物育种“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合计支持经费6000万元;同时,积极支持杨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2021年争取国家科研经费2.5亿元,2022年支持部省联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1.6亿元,支持省科技计划项目8000余万元。2023年,已支持杨凌科技计划324项,支持金额5000余万元。2.支持杨凌围绕旱区农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杨凌围绕旱区作物育种和现代农业基础性前沿性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分子设计育种、合成生物学、生物医学、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新材料等交叉创新研究方向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已支持杨凌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36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组建了陕西省作物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2022年支持杨凌建设陕西省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水土保持、农业信息智能感知与分析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建设动物重大疫病新型疫苗、智慧农业、谷物加工等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3家,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小麦、猕猴桃、野生草莓、苹果等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6家。3.支持杨凌示范区的人才引进和培育。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培养,选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在全省开展产业技术服务。支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人才等数据库,建立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探索“互联网+农业推广”新模式。支持高校围绕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建设高水平特色智库和农业人才中心,支持杨凌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创新人才计划、省科技新星、创新团队、杰出青年、引智项目和外国专家项目中,培育一批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使杨凌成为农业科教人才聚集和培养中心。4.支持杨凌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和“若干支持政策包”,支持杨凌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农业高新区发展政策包的能量与活力,打造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建设杨凌国家区域种业创新基地、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分中心,建成种业、畜牧产业、果业、耕地保护、智能农机装备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借助杨凌农高会平台,举办全国科技成果“进园入县”行动,去年开展农业创新成果路演、金融对接等活动32场次。持续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1家,将28家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行针对性辅导。
二、支持杨凌建设旱区农业科技中心举措。1.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支持杨凌加强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根据需求部署重大科研专项,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组织方式,构建更加有效的科研攻关机制。2.培育创新发展持久动力。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开展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支持围绕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建设高水平特色智库;支持杨凌高校与科研院所建设“四主体一联合”平台。3.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持续支持杨凌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鼓励省内大型企业、投资机构等在杨凌建设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大学等新型孵化载体,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农业科技成果在杨凌开展创新创业,推动双创主体培育和要素集聚。4.提升杨凌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杨凌打造线上有平台、线下有机构相结合的杨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打造以成果聚集,评估筛选,转化撮合,保障支撑四项机制为内涵,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5.深化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杨凌示范区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实训基地。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一批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农作物良种、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领域产能合作。
我厅将持续关注支持杨凌农业科技发展,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热切关注,希望您今后继续为我省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28日
(联系人:李艳杨 电话:029-81770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