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蒋彬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建设的建议》(第24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支持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一是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关于支持咸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安排部署,将“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纳入秦创原“一总多区多平台”协同创新发展格局,支持咸阳高新区享受秦创原总窗口政策。批复《关于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与咸阳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合作协议》,支持咸阳高标准建设先行区,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咸阳样板。二是批复秦创原(咸阳)创促中心,纳入全省秦创原创促中心联盟,支持咸阳与总窗口设立“双向飞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咸阳积极融入秦创原区域协同科创服务体系。三是在咸阳布局建设“三器”示范样板。咸阳创业湾立体联动“孵化器”投入运营,支持经费500万元;咸阳智汇原、临空智港2个成果转化“加速器”揭牌启动。四是支持咸阳国家高新区发展和省级高新区建设。近两年,咸阳、三原高新区在高新区考核评价中表现优异,以省政府名义通报表扬,并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资金奖励;今年1月,指导武功、礼泉、兴平3家同批次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并分别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支持渭城区、泾阳县创建省级高新区,已召开两轮工作推进会,正在指导修改完善各项规划编制。
二、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推进咸阳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持续放大“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更多科创成果、科创企业、科创产业落地咸阳。设立秦创原(高校)工作站,推动“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进高校、进院所。支持咸阳在西安交大、西工大、有色院、光机所等省内重点高校院所,派驻科技经纪人开展项目落地对接活动,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68项。二是咸阳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22年,咸阳市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咸阳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386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增速超40%)、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47家(增速超110%)、瞪羚企业15家。三是引导产业聚集壮大,加大力度培育产业集群。2022年,指导咸阳获批“咸阳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2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高新区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显示器件产业园,已初步形成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打造“面板+基板”双龙头引领的千亿级电子显示产业集群。
三、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支持咸阳高质量建设核心区
统筹优化项目、平台、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助力咸阳高质量建设核心区。一是实施一批“两链”融合重点项目。围绕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在咸阳实施两批次总窗口“两链”融合项目,支持资金3980万元;围绕咸阳新型显示领域启动实施厅市联动重点项目,支持资金1500万元;以项目形式启动支持一批在先行区落地的科研成果转化类企业,拟支持资金1000万元。二是布局一批研发平台。近两年支持咸阳建设各类研究中心、示范基地、检验检测平台等16家;支持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三是在重点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近两年支持咸阳聚焦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中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4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资金3000余万元;四是助力咸阳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支持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6支,引进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人、外国专家3人。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推动秦创原由势转能,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牵引,有力推进西咸一体化、西安都市圈等工作,加快推进咸阳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一是继续推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推动咸阳高新区提效晋位,支持各省级高新区发展,打造咸阳高新区—兴平—武功科创走廊,为咸阳高质量建设先行区提供更多承载平台。二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以“三项改革”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继续实施“两链”融合等重点项目,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咸阳落地转化并发展壮大。三是加强机制制度创新。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咸阳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持续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人才专项,深化“校招企用、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全力培育三支队伍,推动更多科技人才创办领办企业。
最后,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我厅工作!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30日
(联系人:陈雅,电话:029-81122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