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李晓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建议》(第226号)收悉,感谢您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是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全省首个启动秦创原建设“一总多区多平台”的地市。2022年8月,咸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先行区《实施意见》(咸字〔2022〕52号),实施“九项先行”措施。11月2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同志为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揭牌。到目前为止,咸阳市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优化科创服务生态,创新驱动发展创下了多个“一”,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秦创原建设中起到了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一、支持秦创原先行区享受更多政策
对于您提出的“支持‘先行区’与‘总窗口’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已采纳并写入省委决策部署。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构建以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总窗口,咸阳为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各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承载,各市区差异化发展的协同创新格局”“优先支持总窗口承接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支持咸阳高新区、杨凌示范区享受秦创原总窗口政策。”下一步,省科技厅继续促进咸阳与总窗口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国家战略部署“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抓手,与总窗口形成创新资源要素优势互补、政策互通,推动两地同频共振携手发展。
二、支持打造秦创原先行区创新平台建设工作
省科技厅重视秦创原“三器”平台培育工作,2022年6月包括咸阳创业湾在内的5个立体联动孵化器运营揭牌,包括咸阳智汇原、临空智港在内的3个成果转化“加速器”启动建设。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10个“两链”融合科技专项、企业联合专项和厅市联动重点项目。与咸阳市启动的厅市联动重点专项,已获得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实施成果转化先行区“两链”融合专项科创企业培育项目支持咸阳1000万元,支持科技园区培育创新生态。秦创原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在每个市(区)布局建设1个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市(区)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省科技厅将在园区建设、孵化载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推进咸阳高新区与西部科技创新港融合发展
省科技厅大力推进咸阳高新区与西部科技创新港融合工作。西部科技创新港转孵区重点打造教学溢出、创新实验、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建立相应配套服务,实施扶持政策,提升创新港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的动能。咸阳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与沣西新城开展“揭榜挂帅”项目征集、推行19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通办”等举措,加快完善两地的便利化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创新港湾”的态势已经形成。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服务,会同省教育厅加强绩效管理,并给予相关政策及配套支持。目前,西安交大与咸阳高新区共同成立创新研究院现已完成装修入驻办公,以交大材料学院为科研支撑,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西北大学已与咸阳高新区签订共建大学科技园协议,省级大学科技园申报材料已报省科技厅。
四、推动咸阳科技型企业培育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大力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完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2022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同比增长分别为43%、42%、49%以上;推进咸阳市科小、高企快速增长,数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12%、48%,瞪羚企业实现翻番。2022年度推动的咸阳市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省总数达9家。2022年全省5家企业登陆(过会)科创板,总数达13家。指导咸阳武功、兴平、礼泉3家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咸阳的高新区数量已跃居全省第一方阵,持续支持咸阳渭城、泾阳等创建省级高新区。省科技厅大力支持总窗口与各地市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推进西安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落户咸阳,解决企业相关资质继续留存使用等问题,探索建立西安咸阳市两市科技型企业资质互认制度。
省科技厅全力支持咸阳融入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30日
(联系人:王可欣 电 话:810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