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647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647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3〕103号

时间: 2023-08-31 11:3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俞向前委员:

您提出的《持续推动秦创原生态体系建设,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的提案(第64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推动‘硬件+软件’资源融合发展”的建议

秦创原建设启动以来,我省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不断构建完善政策体系、孵化体系、服务体系,积极营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一是构建完善秦创原政策体系。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高新区发展、产业链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1+N”政策体系。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出“科学家+工程师”“校招共用”“飞地”孵化等新机制。集成发布总窗口政策包,推进“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一站式兑现”。西安高新区开展重点企业“三送”活动,为200余家企业兑现1.17亿元政策资金。咸阳成立13个县域创促中心,发布67条秦创原咸阳政策包,与总窗口政策包省级政策部分叠加享受。杨凌建立秦创原农业板块综合服务平台,推出32条秦创原农业板块政策包。榆林组建16个市县两级创促中心,布局12个市级两链融合试验区,2022年兑现奖补资金1.5亿多元。宝鸡上半年兑现政策奖补7900余万元。总窗口上半年兑现奖补4957万元,累计达7.75亿元,惠及企业1819家。

二是加速形成科创企业孵化体系。打造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创综合体,培育建设5个立体联动“孵化器”、8个成果转化“加速器”和51个两链融合“促进器”。发展众创空间、创业社区、创新街区、科创小镇等新型孵化载体,西部科技创新港、翱翔小镇、环长安大学城梦想小镇、环陕理工创新园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逐步形成。全省新增27个国家级孵化载体、94个省级载体、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461个,在孵企业4.4万家。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落地飞地孵化器6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0家,陕西科技大学入驻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后,一年多时间孵化企业17家。咸阳创新湾孵化器新增签约企业379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促进就业、加强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三是逐步构建网络化科创服务体系。组建科技、资本、人才3个大市场,搭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包括67家分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吸引聚合各类创新要素,构建了全聚合式科创服务体系。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注册用户2.3万余个,受理服务1.8万余项次,组建132人的科技经纪人团队,撮合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614家。秦创原网络平台打通全省科技资源要素,汇集数据850余万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832个。秦创原发展公司遴选2044项高校成果,聚合各类服务机构561家,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43个,吸引入原创新主体4792家。

下一步,我们将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和“三器”平台服务效能,支持各市县(区)、高校院所建设秦创原工作站,延伸拓展服务网络,推动科创服务进校入园下乡,不断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支撑全域创新的科创服务系统。

二、关于“畅通创新平台支撑链条”的建议

秦创原建设以来,我省创新推广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大市场”,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一是激发了成果转化的新动能。在全省75所高校院所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从小切口入手,解除了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畅通了技术转移人才的发展通道,强化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资金支持,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截至今年6月底,已在75所高校院所推广实施,53205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12973项成果正在转化,317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全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832家。今年上半年,举办各类路演150场次,推介成果转化项目776项,落地企业173家,融资金额11.68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04.78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35.54%。

二是营造了成果转化的新生态。创业创新生态的优化,使陕西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有效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海归群体、优秀人才团队来陕创新创业,平高集团、固高科技、镭神技术、开山压缩机、厦门赛尔特等40余家省外知名科技企业落户总窗口。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两年来引进孵化81家科创企业,建立了4000项项目的科创项目库,引进各类科技人才464位。清华科研团队创办的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新型磁约束核聚变探索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上榜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创办的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孵化出北极雄芯、欧卡智舶等16家企业,总估值达50.8亿元。台湾半导体研发团队创办的宇腾(铜川)半导体有限公司,实现了第三代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

三是探索了成果转化的新范式。各试点高校院所制定配套细则308项,积极探索适应校情实际的成果转化实践。西安交通大学探索“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研发平台38个,孵化注册科技企业185家。西北工业大学推行“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三个一”模式,将231项科技成果作价3.7亿元,新增39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通过退出部分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知识产权许可模式,将132项专利成果先期免费提供给23家中小企业使用,提高了专利运用效率。陕西科技大学构建学院与市区合作“一院一市”机制,组建12个校外成果转化中心和11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实现全省市区重点产业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持续释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潜能,持续构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出机制,持续优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力争今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引擎。

三、关于“打造一站式科创服务平台”的建议

秦创原建设以来,我省创新组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秦创原品牌的市场化运营主体,搭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桥梁,全力服务全省科创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分类分层的科创服务体系。秦创原“e站”整合社会服务机构361家、投资机构174家、金融机构26家,吸引入“原”双创主体4792家;180家企业主动申请“e起创”计划(服务换优先跟投权),首批47家即将出孵;3家“合伙人”计划企业成长显著(服务换股权),该模式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

二是贯通成果转化孵化的运营链条。推动“三项改革”政策落地落实,秦创原发展公司完成2044项高校科技成果遴选,建立常态化遴选机制,以项目评级结果为依据,对具有转化潜力的项目提供系统孵化服务。以西安理工大学为试点建设“技术托管”平台,通过秦创原公司转化的项目将获得2%股权,并托管学校资产公司持有的股权。

三是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秦创原发展公司联合618所、陕航集团、法士特集团、西北有色院等链主企业,合资组建飞行控制、航空零部件、先进制造、医工结合领域的产业孵化平台。上线“秦创原国资创新融合专区”,88项创新技术需求、22项揭榜挂帅项目获得广泛参与。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以“资本+服务”助力腰部成长性企业晋位,正在推进欧中材料、图为电气、太合智能、华欧精密、佰傲医学等项目合作。

四是加强金融资本的链接能力。设立秦创原科创母基金,已投12支子基金,完成对省内科技企业投资金额17.82亿,投资项目45个,市场估值264.18亿。支持秦创原总窗口落地项目共计19个,投资金额合计14.25亿元。与24家银行合作,已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43个,实现企业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一站式匹配。

五是探索政企协同、支持科创的新机制。秦创原发展公司与秦创原总窗口共建资本大市场,托管榆林“飞地”孵化器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与平台公司市场化运营的协同。推进研发准备金计提、市场化估值作价、投资决策授权、差异化考核、尽职合规免责等试点工作的落地,探索国资国企适宜创新的新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支持秦创原发展公司提升政府和市场之间“连接器”作用,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运营总平台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秦创原孵化器/园区、科技企业示范标准体系,推动项目、空间、政策、资本、服务的一体化配置,探索打造“万洋模式”陕西版;进一步提升秦创原“e站”的资源集成能力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在“服务换优先跟投权”的基础上,推广“服务换期权”和“服务换股权”,推动免费基础服务向专项增值服务的转化,探索企业服务、入“原”机构会员制的商业模式;建立全省统一的成果登记、遴选、验证和评价体系,试点“先投后股”落地,推广“技术托管”平台,打造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集中运营管理平台。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28日

(联系人:张新楼电话:029-87294932)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