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541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541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3〕90号

时间: 2023-08-28 09:2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姜建春

李豫琦委员: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提案(第541号)已收悉。文中您以数据对比分析指出我省科普工作与全国科普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现就您提出的问题及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各方主体切实担负起责任,树立大科普理念,推进科普融入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格局”建议

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要“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省科技厅一方面积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职责,搭建科普政策体系的主体框架,配合省人大制定出台《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正在牵头起草《陕西省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按照强化统筹协调,切实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的要求,以活动的方式协同全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时代科普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逐步健全科普政策体系。如参与制定《陕西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与省科协联合制定《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陕西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与省地震局联合制定《陕西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支持省农业农村厅制定《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支持省老龄委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老科协工作进一步发挥老科技教育工作者作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树立大科普理念,共同参与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二、关于“科技管理部门健全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支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具备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面向社会开放;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公众及时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建议”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直接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纲要》指出,要“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2022年,省科技厅落实国家科技奖励办法,结合陕西省实际修订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并配套制定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将“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纳入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此举对科技成果持有者自觉开展科普活动,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目前,因科普产品或科普服务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将科普考核纳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指标还缺乏基础支撑条件。

落实《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省科技厅积极引导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一是将对外开放服务写入平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2020-2022年,17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外提供技术服务1586项,开放实验室595次,共享仪器设备12364台/套,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1330次,外派或接纳访问8638人次,对外开展技术培训4420人次,省科技厅以滚动考核、择优奖励的方式激励各类平台基地自觉融入创新链上科技资源科普化过程。二是每年全省科技活动周,省科技厅要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向公众开放。2022年起,对开放时间长、活动有特色、服务面广的平台(基地)给予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计划项目奖励,2023年共计200余家单位参与对外开放。三是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深入挖掘优势科技资源,广泛参与科普教育基地、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科普基地建设,使科技资源从所有者内部流转,变为向全社会广泛外溢,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增强整个国家的创新效能。

三、关于“推动完善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鼓励兴办科普企业,发展科普产业,建立完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

近年来,省科技厅以系列品牌科普活动为抓手,以全省各级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为阵地,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激励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助推科普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再提升。2022年,科普讲解大赛、科普作品、科普微视频获奖作品纳入“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以后补助形式对创作者给予奖励,有效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产品创作的活力,提升了科普供给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015年陕西科普讲解大赛启动,逐步发展成为我省覆盖领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科普平台赛事,9年来,40多名选手晋级全国总决赛,荣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2个。依托大赛选拔出来的数百名优秀科普讲解选手,省科技厅组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先后深入陕南、陕北、关中数十个贫困县,传播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医学、气象、防震避险等知识,捐赠天文望远镜6台,科普图书千余册,直接受益中小学生6000余人。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优秀科普微视频评选工作启动以来,已评选出优秀科普作品110部,其中《嫦娥探月立体书》《时间的真相》等10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荣誉;评选出优秀科普微视频53部,其中《蔡伦造纸术》《遇见·光年之外》等5部作品获得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均通过官网推介、赠书等方式向社会推介。除了现场活动,省科技厅还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智慧泛在的科普平台和品牌,让科普可参与、可体验、可互动,不断提高科普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2020年起,省科技厅为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周建立网络宣传平台,开辟启动仪式直播、科普数智饕餮、近年精彩回顾、科研机构科普场馆、优秀科普微视频展播等九大版块,全方位呈现陕西科技活动周的精彩内容,2023年线上参与人数已突破200万人次,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共享科普的饕餮盛宴。

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用科普“加法”为“双减”赋新能。2023年5月,省科技厅联合省科协依托全省40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7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2家全国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为期一年的“足尖上的科普——陕西科普教育基地”打卡活动;7月,省科技厅联合省科协联合发出倡议,鼓励全省各级科技馆,各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暑期或常态化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通过组织科技专家“面对面”、科普直播、科学实验、科学表演等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课外校外教育,推动科普教育供给侧改革。

下一步,省科技厅针对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引导机制不完备,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发挥不够,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有待深入推进,科普产品量质有待提升等问题,将尽快牵头制定《陕西省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按照即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陕西省科学普及条例》,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科普工作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快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大格局,提升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24日

(联系人:徐贞喜,电话:87292666)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