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3〕82号

时间: 2023-08-18 11:23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B

签发人:姜建春

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

您委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

2022年3月,我省在部分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以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全面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制定实施细则和办法流程,推动改革举措在学校落地见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部属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为突破,着力打通校内技术转移人才晋升通道。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三项改革”落实小组,全力推进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工作。省科学院主动全面参与“三项改革”试点。

自我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以来,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了公司、开张运营;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西北工业大学通过退出部分成果转化企业股权,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举办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项目集中路演活动26场,路演项目、团队119个,44个项目成立了法人实体,其中32个项目已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公司、落地转化,25个项目获得融资支持,投融资机构拟出资超过2亿元。

一、您委在提案中提出“增强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促进转化”。

近年来,为促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规范技术经理人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行为,我省制定出台《陕西省技术经理人认定工作指引(试行)》,通过资质学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从业经历、服务业绩五个维度、综合性和专业性两个类型将技术经理人给予认定,符合条件的颁发证书、入库管理。2022年,省科技厅开展技术经理人初、中级培训6场次,培训省内高校、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骨干人员及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岗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等超过500人次。特别是,“秦创原”平台建设以来,围绕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成果转化,西咸新区总窗口培养了15名高水平科技经济人,对“高端装备(机床)”“氢能”等重点产业链进行招商,积极推进“秦川创新产业基地”等7个重点项目落地。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职业技术经理人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相结合探索专职化、专业化、本地化“三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5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立了一支导师队伍,自主培养了10位讲师,全年累计开展系统性研修班3期,能力专项培训4期,累计培训900余人次。

大力培养技术经理人、科技经纪人,持续强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我省完善了“理论+实践”技术经理人培训体系,编印首部技术经理人培训教程(初级),培训技术经理人1000余人次,将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单独设置评审条件,302名人才凭借成果转化贡献取得职称。

布局建设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切实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我省共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3家。各示范机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匹配对接,在典型项目示范、技术经理人(经纪人)队伍建设、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

二、您委在提案中提出“释放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能量,推动转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各高校积极响应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最新政策,成立秦创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夯实主体责任,进一步修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优化审批流程,完善成果转化政策制度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开放力度,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鼓励科研人员以产学研合作、作价入股等各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注册并成立公司,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处置难”“成果评估难”“收益落实难”等“三难”问题,各高校结合实际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工作,新修订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三方机构或者教学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总体实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以设立知识产权工作基金,学校配套投入和校友筹资等举措,募集更多资源投入知识产权创新领域,进一步完善并用好政府专项创业支持基金、校友创业企业基金等资金补贴类的创业基金。探索调动校友力量和社会资源,创建更多股权、债权类创业基金,为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机构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一是健全成果转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从管理运营、专业技术、法律政策等方面抓管理,强化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解决技术转移中专业人才的问题,推动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为一体的专门机构,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邀请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专业人士入校培训授课,解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政策,加强技术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专业能力,打造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积极与第三方转移机构建立合作,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从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出一定比例进行奖励,调动转化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联产联盟的合作和交流,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难题,寻找成果转化的突破口。

(三)依托秦创原建设,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一是17所高校的47个团队与14家省属龙头企业联合,在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开展协同攻关,已进驻项目16个,带动企业投资9800余万元。二是西安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资源聚集的优势,积极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与汉中、商洛等地联合,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共建飞地科创中心,助力地方产业升级、经济提质。三是西北大学依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与榆林市政府联合,按照碳中和产业孵化园、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孵化园、能源互联网产业孵化园三个园区进行布局,共建秦创原(榆林)碳中和产业创新谷,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西安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国防学科特色,面向国防工业发展需求创建秦创原创促中心及成果转化平台公司,打造秦创原军民融合领域的总窗口。

(四)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汇总和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我省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常态化公开征集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路演项目和承办单位,通过秦创驿站、每周发布和月度专场等多种形式开展秦创原系列路演活动。2022年6月24日,承办了由国家“十三五”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首场地方专场路演活动,26个来自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光电子领域的高水平项目进行了展示,70余家高校、院所、企业和创投机构现场观摩,全国近500家投资和中介机构线上参加活动,活动视频的累计播放次数已达到2.42万次。

自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启动建设以来,我省共组织举办各类路演活动394场,推介发布项目6446项,路演项目3245项,融资超过近35亿元。其中,2022年累计组织开展路演活动254场次,推介成果转化项目近3000项,路演项目2552项,300余家投资机构参与,通过技术经理人撮合对接,路演项目(团队)融资规模超过18亿元,“小路演、大平台”的载体作用明显。

三、您委在提案中提出“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软环境”。

(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激发。以省政府令形式出台《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实施方案》,修订了科技重大专项等五大类计划管理办法,起草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选择22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贯彻中央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部署要求,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科技创新券平台注册单位数超过2400家,累计发放创新券1661家次、券面金额约2.4亿元。设立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通过“校招共用”模式引进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351人,其中海外人才占比近四成。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0支,支持高校(院所)科学家与企业工程师建立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落实科研助理岗位5000余个,相关工作受到科技部表扬。1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聚力推动秦创原见效成势。“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支持11个地市分中心和2个行业分中心全面运营,复制推广总窗口建设经验。省网络平台与市级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汇集数据800余万条、数据规模增幅超60%。发展公司开发的秦创原e站,入“站”科创企业及团队945家。“三器”示范样板加快打造。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已落地6家地市飞地孵化器,15家企业、高校转化平台。西北有色院等成果转化“加速器”先试先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打造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集群。总窗口聚合效应大幅提升。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超过4.3亿元、惠及企业1400余家;累计引入孵化器28个、专业服务机构70个、金融机构65个;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1445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93家。

(三)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近年来,我省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以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为主线,秉承“政府引导、公益支持、市场机制”办赛理念,统筹各方资源,助力创新、创业、创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二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数量首次达到648家。首次采用“陕西科创融通服务平台”管理参赛企业;首次发布“以贷代评”新举措,遴选32家获得银行贷款的科技企业直接晋级大赛复赛;持续优化“以投代评”,遴选26家获得创业投资的科技企业直接晋级大赛复赛。持续深化交通银行、北京银行、邮储银行合作关系,发布参赛企业专属金融产品3个,累计合作银行达15家;对接创投机构数量40家,邀请创投专家百余次,18家企业获创业投资7.22亿元。

2022年,我省印发了《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拟上市重点培育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施细则》,设立“秦科贷”专项子产品,已与15家合作银行的签约,并将首批白名单企业12230户共享各签约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中国银行签订了《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子协议,该协议在合作期内将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及科技型企业提供300亿元综合金融服务,有效期3年。设立“秦科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技术要素与金融要素融合。华秦科技、斯瑞新材、莱特光电、源杰半导体、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含过会2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引导社会资本设立21支子基金,总规模48亿元,支持科技企业370余家。目前,我省拟依托回收资金变存量为增量,对该进基金进行扩容,设立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二期),以更好发挥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职能。

(四)支持科技人员通过创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我省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打造一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近年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发展,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完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工作机制,深化“高校聘用、企业使用、政府补贴”模式,支持为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推进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认定了陕西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等500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对标双创升级版政策体系,我省出台了《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评价工作指引》,强化对载体孵化能力和在孵企业效益的考核,实施边认定、边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引导众创载体从单一的场地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资本化转型升级,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档升级。2022年,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启动,获全国首批试点;11月28日,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首批建设试点。

四、您委在提案中提出“构筑创新人才链”。

(一)推动“三项改革”试点成效凸显。联合发改、审计、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印发“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和支持举措。2022年4月7日,时任省长赵一德出席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大会。面向75所试点高校院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落地落实,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正在得到破解。国务院对我省“三项改革”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并要求在全国推广。科技部多次肯定我省经验做法,并在《科技工作情况》上专刊推介。中国政府网先后两次报道改革推进情况,《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二)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我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拓展适用范围,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进一步扩大自主立项权,以孵化科技型企业为目标,设立125个成熟项目,支持经费5500万元。特别是,落实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科技新星计划、软科学计划、“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全面落实项目经费“包干制”,简化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相关要求,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同时,落实《陕西省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意见的若干措施》,持续清理在科技计划管理、人才项目、机构评估、职称评审中存在的“四唯”问题,在2023年陕西省科技发展计划中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避免出现影响评审公平公正的相关信息。

下一步,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大力实施“13143”工程(聚焦一个目标,深化“三项改革”,开展系列路演,实施“四大”工程,打造“三大”平台),持续催生更多科创成果、转化更多科创项目、培育更好科创企业、壮大更优科创产业,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感谢您委对省科技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3年8月16日

(联系人:黄超,电话:81129212)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