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60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60号提案的答复函

陕科函〔2022〕240号

时间: 2022-08-03 17:4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类别:A

签发人:孙 科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以秦创原平台为抓手打造我省创新驱动新高地的建议的提案》(第6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夯实产业链基础,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竞争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构建多学科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科研创新平台桥梁作用”“建立和优化平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平台创新突破”等五个方面的建议,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对加力加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引领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丰富科教资源,省委、省政府2021年部署启动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总源头,推动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引擎。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省级各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制定配套政策20余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5大类70条总窗口政策包,指导鼓励各地市、创新主体、平台(园区)制定各地方(地域)协同推进政策,全省11个市(区)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和推进方案,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部门、各地市、各单位协同发力,政产学研用金积极参与,“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框架体系初步成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的建议。省科技厅制定了《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结合我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组织召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地市(区)参与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推动与总窗口对接合作,实现各主体、各平台、各要素的立体联动相互支撑加快发展。加强科技金融对接,各类金融机构在秦创原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42款科技金融产品,为30家企业投放贷款1.5亿元。陕投集团牵头成立科创母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已储备项目13个。陕西资本市场服务中心设立秦创原分中心、沪深交易所工作站,建立陕股交“西咸新区企业专区”,服务中小科创企业及早迈入资本市场。16家省属国有企业入驻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建设项目40个。

二、关于“夯实产业链基础,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建议。采取“揭榜挂帅”与定向委托等新型组织模式,实施“链长制”,重点围绕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光子集成芯片制造、机床智能主轴、高性能传感器、生物育种等领域,接续部署“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组建深度融合的“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领域,由企业牵头组建了66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在高端机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10家。聚焦我省产业或区域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通过领军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聚集、合作、共享等方式组建、布局和启动建设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作物育种、北斗产业、增材制造、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等8个陕西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着力夯实产业链基础,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三、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建议。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启动部署医工融合、氢能、民用无人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两链”融合专项,建议中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技术转移,以技术需求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潜力等为标准确立一批重点转化项目。2022年,省科技厅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深入调研了解我省高校成果转化环节流程,梳理难点痛点问题,聚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等三项内容,会同发改、教育等6个部门印发了《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着力解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不敢转”、“谁来转”、“没钱转”的问题。4月7日,我省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了“三项改革”经验交流推广会,一德省长出席并讲话,78家高校参与。科技部对我省“三项改革”工作高度关注,王志刚部长专门作出批示,科技部在《科技工作交流》专刊介绍经验做法,4月29日上午,科技部成果与区域司组织“三项改革”视频调研会,表示将通过在陕开展科技成果区域专场路演、支持西工大建设未来产业园、引导各类成果转化基金与陕西对接、支持陕西开展科技成果创业行动、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协调等措施,全力支持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希望继续探索、努力在全国形成有影响力的经验做法。通过“三项改革”,西北工业大学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近两年来,已将211项知识产权作价2.58亿元,新组建23家成果转化企业,吸引社会资本1.66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13.7亿元。以科创板上市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为代表的一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陕西落地生根。全省已有52家高校全面推行“三项改革”,60家高校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68家高校实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54家高校计划实施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17724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1052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666名科研人员和36名科研管理人员凭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参加职称评审。

四、关于“构建多学科领域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科研创新平台桥梁作用”的建议。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启动实施医工融合、氢能、民用无人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两链”融合专项,支持组建相关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聚焦我省产业或区域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鼓励创新链、产业链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着力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孵化发展创新型企业、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跨军民汇聚创新资源,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壁垒通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围绕地市特色主导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厅市联动项目,首批启动实施了宝鸡传感器、咸阳新型显示、榆林煤化工等专项。设立企业联合重点专项,已与陕建、陕煤、陕汽、西电集团等企业初步达成意向,将联合设立和资助一批专项,重点解决企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快大型科研平台、仪器共享服务,持续推行科技创新券兑付,为科研仪器、科研平台开放共享赋能助力。

五、关于“建立和优化平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平台创新突破”的建议。加强对秦创原建设情况的监测,对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监测指标体系》,引入专业第三方,做好对地市的考核评估工作;结合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加强对县(市)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等情况的绩效考核。推动创新政策扎实落地,指导各地市兑现政策(包),加大政策兑现力度和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同时,持续深化“三评”改革,对于科技服务类科技活动突出效率导向,构建完善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等分类评价体系。将在原有的科研创新平台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上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并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考核,推动各类研发平台在促进“两链”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8月2日

(联系人:杨宝林,电话:029-87294281)

关注秦科技了解更多科技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