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B
签发人:孙科
陈锐委员:
您提出的《加快构筑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对项目立项、成果转化、人才评价等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建议》(第42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省科技厅在当前项目立项的同时立足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具有标准技术指标体系支撑的项目申报系统,借鉴国际标准和工业知识、工业标准,逐渐形成与产学研结合的科学评估评价体系,在后续项目立项、成果转化、人才评价三方面试点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建议,并逐步完善推广至全产业链应用与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省科技厅持续加强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2014年根据项目管理实际工作需要,参考国家及部分兄弟省市经验做法,正式上线运行了“陕西省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精简项目申报材料,为创新主体申报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经过多年持续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评审、预算编制、监督检查、结题验收、信息公开公示等全过程进行痕迹化管理,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通过持续建设推广“智汇秦科技――PDS管服体系”等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科技评价与评估标准,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适应陕西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科技治理体系,实现用数据研判评估、用数据辅助决策、用数据管理业务,推动科技管理工作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被动提供”向“主动提供”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相关管理工作的同时,省科技厅持续优化完善项目评审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出台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中,对我省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塑,明确了各类计划的支持方向和重点内容,在项目评审、专家遴选、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有力提升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
202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结合我省实际,突出可操作性,分别对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明确对不同类别的项目采取分类评价的方式,对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突出原创导向,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突出需求导向,服务国家需要和我省发展需要,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实际效果;对科技转化成果转化类科技活动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市场绩效、用户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主;对科技服务类科技活动突出效率导向,着重评价管理方式创新、管理工作效率、项目执行质量等管理工作绩效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同时《方案》在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方面,针对人才“帽子多”、标准“一刀切”、“评用脱节”等突出问题,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分类原则,“评用结合、谁用谁评”,论文发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为限制性指标,扭转少数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促进作风和学风转变。
在具体工作中,省科技厅严格落实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相关指标体系,并逐步与信息化系统相结合,提升信息化的智能性、科学性水平,更好的支撑科技管理工作。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充分吸收您提出的工作建议,持续加强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更好服务于我省科技创新工作。
二、关于“支撑23个重点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建设。与省科技厅基础平台协同,在秦创原构建国家级的具备统一数据模型及标准的框架平台,组织、梳理、规范和完善国家高质量、高效率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素、规则和模型,填补国家在科技创新基础建设层面的缺失与空白,打好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及四梁八柱。组织、整合具备行业特征的工业企业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建设、投资和发展,从源头上形成平台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双轮驱动。聚集工业软件领域创新链、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优势资源,承担工业软件技术研发、适配验证及成果转化等相关任务,进一步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的难题。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的精准点位要求,完善支持措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结合与布局”的建议?。
202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根据我省产业实际,围绕六大支柱十四个重点产业领域,考虑产业规模、现有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筛选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重卡、生物医药、钛及钛合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乳制品、民用无人机、氢能、增材制造、钢铁深加工、乘用车(新能源)、物联网、富硒食品、煤制烯烃(芳烃)深加工、铝镁深加工、陶瓷基复合材料、智能终端、传感器等2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为推动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2021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了“两链”融合科技行动计划,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全图谱梳理建立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三张清单”,采取集聚式、一体化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方式,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了29个产业链的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出台了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组建、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4个《工作指引》,围绕秦创原建设,在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组建了首批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4个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产业具体技术需求,陆续启动了高端机床、光子集成与光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北斗产业、作物育种、医工交叉、增材制造等9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投入资金近亿元,集中力量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率先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推行“揭榜挂帅”制,即在“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下设若干项目,项目设若干课题,课题中包括针对企业技术开发、产业领域中的痛点、难点,由需求企业发布揭榜挂帅课题,面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在“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中,探索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赋予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使领军人才真正能够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核心价值整体跃升。
您提出的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的建议,省科技厅已在“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中部署了“HPC与工业软件共性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将围绕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开展技术攻关,为我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支撑。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部署实施科技项目加强技术攻关。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工作,对我省科技事业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4月12日
(联系人:王林,电话:029—8129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