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签发人:孙科
范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破四唯”相关意见精神,推动我省人才机制改革的建议》(第103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相继制定了《陕西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该放的权放到位、该松的绑松到头,把人才从不合时宜的政策藩篱和制度羁绊中解放出来,让人才“戴着脚镣跳舞”变“放开手脚创新”,主要做法如下:
一、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开展“四唯”清理文件精神。研究起草并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三评”改革的《实施方案》,与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科协等省级部门联合开展清理专项行动。及时修订出台涉及“四唯”政策规定,出台《陕西省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意见》《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
二、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建立陕西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精简项目申报程序和手续,为科技人才申报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以重大重点项目为载体,试点推行“契约目标合同管理”政策,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资源调动权,让科技人才放手创新、专注创新。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试点下放科技计划立项权,试行联合资助科研项目经费。自2019年起科技重大专项按“里程碑”(约定的阶段性成果)分步考核,动态调整财政经费配置额度和资助方式。在基础研究项目、省杰青项目、软科学项目中试行“经费包干制”。2021年启动的“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实施“领衔专家制”(技术总师制),对其中的关键核心课题以“揭榜挂帅”方式面向全国发布榜单,征集解决方案。
三、创新科技人才项目评价标准。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联合省委组织部起草了省三大人才计划等实施细则,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对从事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实验技术和条件保障以及管理和服务的各类科技人才的评价方向和侧重点进行了规范。
四、开展科研机构分类支持试点。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实施差别化的经费保障机制,结合科研机构职责定位,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经费支持相协调的保障机制。对基础前沿研究类机构,加大经常性经费等稳定支持力度,适当提高科技人才经费补助标准,保障合理的薪酬待遇,使科技人才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五、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若干规定、行动方案,进一步下放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定价权、处置权,明确将不低于90%的转化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组织西安交大等1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持有权试点工作,充分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和动力。
六、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今年3月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对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提出的“走在前列”和“迈出更大步伐”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平台建设以人才和机制创新为关键,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系统化阶梯化政策体系。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政策包(总窗口)》、《任务推进表》。全省十个设区市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举措和推进方案。目前正在按照“成熟一个、发布一个”思路,指导各地市(包括平台、园区)制定相应政策包,逐步形成“1+N”的政策体系。配合省人社厅制定《秦创原(总窗口)科技人才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办法(试行)》,把创新创业人才纳入工程系列职称评审范围。二是加强供需对接积极培育科创企业。截至8月31日,征集155家单位2920项科研成果,65家单位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需求227项,有85项通过“揭榜挂帅”匹配团队,总窗口累计完成转化并注册企业78家。举办秦创原·第五届省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对接洽谈会,49所高校、职业技校240个优质项目参展。税收数据显示,已落地秦创原总窗口的142户企业中,高校成果转化的企业数占比47%,“专精特新”企业占比95%;企业销售的产品中,航天设备、激光器件、生物制剂、石墨电极等高端制造产品销售额占比76.4%,软件研发、技术转让、集成电路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10.7%。三是搭建平台促进“两链”深度融合。按照“秦创驿站”“每周发布”和“月度专场”三种形式,举办线上线下项目路演70场,面向社会推介了366项优秀科技企业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得到超过300家(次)国内头部投资机构的积极参与,150余项成果现场签约或推荐种子基金支持。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相关配套公司和机构正在组建和报批。组建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产业、高档数控机床、作物育种等我省优势领域5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8个创新联合体(中心)。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启动运作,延长石油、陕煤集团等14户企业进驻。明确数控机床、光子等23条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启动了光子、高端机床、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北斗导航、氢能、种业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四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总窗口引入西交1896等孵化器8家、弘毅天承知识产权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45个,复旦张江研究院、海创汇等10余家孵化载体正在洽谈。开工建设科创载体、城市基础配套等秦创原项目32个、总投资448亿元。61家金融机构走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规模4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西安)已正式进入投资阶段,春种基金征集项目361个,完成123个项目投资决策,设立44家公司,出资承诺10760万元,已为28家公司完成出资2400万元。陕投集团、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先后设立近50亿元的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西咸新区设立硬科技基金、高校科技种子创业投资基金等7支基金,总规模达16.6亿元,正加快推进设立陕投秦创原科创母基金。举办秦创原走进上交所、金融机构走进秦创原推介会,推进上交所在总窗口设立工作站,区域股权市场设立特色专区和6亿元的上市后备企业股权投资基金。陕西股权交易中心“西咸新区企业专区”正式上线。长安银行总部落户总窗口,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等新业务。引入深圳开源证券投资公司、陕西金控,设立秦创原创新投资、生物医药、光子产业基金等,形成全方位、全链条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围绕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制定了《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方案》,筹集财政资金1亿元,计划引进2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经纪人和创新创业急需人才,连续三年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万元经费补贴。两批累计引进16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我省将继续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四唯”清理,推进“三评”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探索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感谢您对陕西科技工作的关注。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9月16日
(联系人:王莉,电话:029-87294265)
